共18小题,约14030字。
铜仁一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可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同时祖先灵魂不灭,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赖或者畏惧。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祖先观念便与鬼神观念相结合,发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观念。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
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就像《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的标准,只有生前具备了以上的品质,死后才能升格为“祖先神”。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这与他们的神明崇拜观念密切相关。事实上,祖先与“祖先神”不同。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扞患御灾。同时,“祖先神”也具有惩罚降祸的能力,但绝不会无缘无故祸害自己的子孙后代,除非子孙对祖先不敬,或者做出违反族规国法的事,才会受到“祖先神”的惩罚。
很多时候,祖先直接被称为鬼。称呼祖先为“祖先鬼”,有时是为了凸显对祖先的敬畏。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性节日,对“祖先鬼”的祭祀也要特别隆重。由于“祖先鬼”爱作祟害人,使人生病,平日生活中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一旦说了祖先名字,就会把“祖先鬼”招引出来作祟害人。在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相信祖先是鬼,但和别的孤魂野鬼、恶鬼、厉鬼不同。祖先是家鬼、好鬼,不仅不会作祟害人,还能保护家人不受伤害。
祖先除了被称为“祖先神”、“祖先鬼”外,有时还鬼神并称,《孝经?感应》载:“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唐玄宗注曰:“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礼记》中也记载:“夫宗庙,鬼神所居。”这里用鬼神泛指一切祖先的灵魂。
(摘编自凤凰网“文化国学栏目”,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无论是把祖先称作“神”还是“鬼”,都是子孙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孝思的一种形式,也是中元祭祀的源头。
B.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点源于《国语•鲁语》,书中记叙了列入国祀的祖先神,一类是有一定血源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一类是没有直接的血源关系的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
C.祖先可以被称为神,也可被称为鬼,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
D.原始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能保护本族成员,于是出现祖先崇拜,这也是我们对祖先祭祀行为的起源。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国语•鲁语》中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说明在虞夏时代,黄帝是氏族共同的祖先被人们祭祀。
B.《礼记•祭法》的话说明普通人的祖先要升格为“祖先神”,就要对国家、民族、社会和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岂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