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文件夹
11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doc
11最苦与最乐.ppt
相关课外阅读.doc
重点语段阅读.doc
最苦与最乐.doc
最苦与最乐.mp3
11、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收集资料,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2、学习议论文知识
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答题技巧。
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请学生谈谈他们眼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由此导入到梁启超眼中的“最苦与
最乐”。
二、走进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 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 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 《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 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 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预习检测:
1、字音: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
2、词义
①失意:不得志。
②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③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④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⑤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请学生说出课文中印象最深的句子、段落,并简要分析,引导其他学生思考,
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分小组进行分析。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 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答疑)
明确:
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
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