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2690字。
  潮阳黄图盛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一)
  试题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主观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则答案无效。
  4.做选考题时,考生应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组的方框涂黑。否则,答案无效。
  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l~3题。
  中国文化——一种诗性的文化
  杨吉成
  ①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方文化以哲学为代表,而诗歌,便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在他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②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形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③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如果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那么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观照人生。
  ④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因声调不同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
  ⑤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来。这使中国文化长于实践理性而短于思辨理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理性。例如,传统的火药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而活字印刷更不具备理论科学的特征。在雕塑、绘画、书法、小说,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⑥中国没有“掷铁饼者”,没有《圣经》,没有《哈姆雷特》,没有凡尔赛宫……但中国有《诗经》,有《离骚》,有《红楼梦》,有紫禁城,有苏州园林……我们只要将它们拿来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谁更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谁更在乎天人合一,谁更懂得和谐美。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可以不懂天文、历算知识,不懂科学哲学,但却必须用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这种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休养方式,不正是“诗性文化”的显著标志吗?
  (选自《灵心诗性——诗性的中国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中国的诗性文化之特征。
  B.西方语系不具有汉语那种精炼美妙的特点,因而西方文化无法形成诗性的文化。
  C.中国文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不是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而是着重追求一种“气韵生动”的境界。
  D.汉语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艺术受诗歌的影响颇深,中国人连挥刀、舞剑时,吟的也是诗。
  B.在古代中国,火药并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这反映了国人只崇尚感性而不重科学的特点。
  C.中国艺术中没有“掷铁饼者”,中国艺术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
  D.中国有紫禁城,中国建筑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和谐的审美情趣。
  3.根据原文内容,对“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
  B.汉语是一种诗的语言,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C.诗歌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并指导中国人的生活。且中国文化兼具感性和理性的特征,追求诗歌的审美理想。
  D.中国文化之所以是一种诗性文化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具特有的行为方式和休养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