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1370字。部分答案扫描。
  漯河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代的艺茶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发迹前备尝民间疾苦。登基后,即诏令罢贡龙凤团饼茶,只贡少量茶芽,从此开创了茶文化史上叶茶、散茶冲泡烹饮的新时代。因其简便易行,此法一直沿袭至今。明人重视贮藏置顿之法,无论在茶品审评、采摘炒焙、择泉煮水、火候汤候、烹点饮啜、品饮时宜禁忌及人文环境等方面均有与宋元不同之处,即已从烹饮末茶为主过渡到以啜饮散、叶茶为主。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六府成为新的名茶产地,茶人茶侣亦群聚于此,把文人茶推向极致,成为领导潮流的新的茶艺中心。与此同时,江西、福建等地也有一批文士嗜茶成习,以喻政、徐为代表的茶人在探求茶艺的同时,还汇刻《茶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书丛刊,所收茶书多达数十种,为总结唐至明代文人茶的茶艺、茶道,推进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明人的别集中,还有内容丰富的茶诗文,充分展示了在追求优雅闲适生活方式的明代士大夫心中,饮茶成了不可或缺的必修之课。正如陆绍珩总结的那样:“幽人清课,讵但啜茗焚香。”由退休官僚、文人隐士、书画与赏鉴名家及茶商为主体构成的茶人集团,其生活方式无非就是:“明窗之下,罗列图史琴尊以自娱。有兴则泛小舟,吟啸览古于江水之间。渚茶野酿,足以消忧;蒪鲈稻蟹,足以适口。又多高僧隐士,佛庙绝胜。家有园林,珍花奇石,曲沼高台,鱼鸟留连,不觉日暮。”烹茗为这种优雅精致的社会生活方式注入了活力。
  自陆羽《茶经》以来,对器具、泉水的讲求代代相传。有“天下第二泉”之誉的惠泉,自相传陆羽品泉以来即长盛不衰。无锡惠山泉长达一千余年的盛名,充分证明茶、泉、器具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茶艺的三要素。茶器具则各代各具特色。陆羽《茶经》所述之二十四具,乃日常用品;法门寺出土的皇家茶具之精美,令今人叹为奇观。宋代极重建盏斗器及长沙白金茶具等,又发明了茶艺的核心器具——茶筅,其成为日本茶道中首要茶具。甚至我国各个时代对茶具的颜色也有不同要求。如唐代崇尚绿茶,选用茶具以越窑、岳窑为上,因其色青,可益茶色。而宋代尚白茶,则以建盏黑瓷为宗,亦以其“咬盏”分明,宜于斗茶。当时的一种兔毫盏,尤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后来流传到日本,被称为“天目碗”,今已是“国宝”级文物。明初王宠家藏茶鼎,与供春紫砂壶、惠山竹炉、宣窑茶具齐名。竹炉最能体现返璞归真的茶艺思想,因而深得明代南方茶人的喜爱,诗酬吟咏,历久未衰,绵延明清两代近五百年尚余音缭绕,其盛况可见清吴钺、刘继增辑录《竹炉图咏》,堪称明清的代表性茶具之一。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期应在宋代,清陆廷灿《续茶经》等书中所搜辑的宋代茶事数据最多,即为明显例证。
  明人张源将茶道总结为“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的“精、燥、洁”三字经茶道。其《茶录》堪称深得茶道真谛的经验之谈,这是他长期饮用名茶碧螺春总结出来的茶艺心得,虽语言朴素,却不失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艺茶准则。而杜浚(明清之际著名诗人,以嗜茶著称于世,撰有《变雅堂集》等)所谓“茶有四妙”,“湛、幽、灵、远”,却更多蕴含了他对空灵幽远境界的精神寄托,代表了明清文人对茶道的追求,这与日本茶道有某种相似之处。总体而言,明人艺茶,追求环境优雅,白石清泉,烹煮得法,善于观赏,将其视之为茶人茶道的精粹。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凤团饼茶做工繁复,所以备尝民间疾苦的朱元璋在登基后就诏令天下只贡少量芽茶,由此简便的叶茶、散茶冲泡烹饮的方式才在朱元璋时代开始。
  B.在明人的别集中出现的内容丰富的茶诗文充分证明了明代士大夫们心中对饮茶的重视和热捧,充分展示了他们对优雅、精致、闲适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C.人们在不同时代喜欢的茶叶不同,因此不同时代使用的茶具也有所不同,如唐代崇尚绿茶,茶具以越窑、岳窑为上,因为这些瓷器色青,可益茶色。
  D.文人对茶事的记录体现了茶在不同朝代的具体情况,如清代《续茶经》等书中记录的宋代茶事数据最多,这说明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应该是宋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明代与宋、元在茶品审评、采摘炒焙、烹点饮啜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与明人特别重视茶叶的贮藏置顿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B.唐代陆羽的《茶经》对饮茶的器具、烹茶的泉水方面很有讲究,所以经过代代相传,最终在明代形成茶艺三要素:茶叶、泉水和茶具。
  C.茶具在茶艺中位置重要,被人推崇,如被日本人称为“天目碗”的兔毫盏,再如宋发明的茶笼是茶艺核心器具,是日本茶道中首要茶具。
  D.杜浚对茶叶“湛、幽、灵、远”的总结是茶人对空灵悠远境界的精神追求,是茶人茶道的精粹体现之一,代表了明清文人对茶道的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喜欢的茶叶不同,造就的茶艺也有所不同。明代人们喜欢啜饮叶茶、散茶,长江三角洲六府成为新名茶产地和领导潮流的新的茶艺中心。
  B.文人是推动茶艺发展的动力,如明代喻政等茶人汇刻的《茶书》记录、总结了不同时代茶艺、茶道的相关问题,推动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C.竹炉是明清两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之一,因最能体现返璞归真的茶艺思想而深得当时南方茶人喜爱,从明代到清代一直持续了近五百年的时间。
  D.明代张源的《茶录》总结的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的“精、燥、洁”是他的经验之谈,是其长期饮用碧螺春总结出来的茶艺准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①,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