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00字。
关注社会,学会思考
浙江省黄泽中学    向建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身边小事,关注社会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的广度和宽度。
教学重难点:
   思考要深入的必要性,并探索如何深入思考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在他撰写的哲学名著《思想录》里的这一妙喻,意思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虽然带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但却诗意、深邃而形象地点明了人性中的一种精神信念,生活美丽而忧伤的内涵。
2.思考:《新华网》中对“环保狂人”的报道带给了我们哪些思考?
A.“狂人”尽管被世人所遗弃和歧视,但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还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B.“狂人”虽 “狂”,有些举动在我们看来是有些不可思议,但我们的社会却正缺少这样的“狂人”。
C.“狂人”需要得到社会的回应,否则只能被湮没。

二.案例分析。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思考越深入,我们得到的东西会越多。那么,我们又如何去深入思考呢?
1.追究来龙去脉(事情的走向,原因等)
举例:四川打工女尤国英被送殡仪馆事件,“四个责任层面,谁该负主要责任”,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A.你觉得哪些人应该负责?
B.谁应该负主要责任?
C.这一问题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象?
D.我们可以提出怎样的建议?
2.比较不同声音(碰撞,火花)
举例分析:
帮助穷人让我安心。
    ———来中国经商的印度小伙马克在广州寒夜满城搜索流浪者,当他在 3天之内把 108条毛毯披到街头流浪者身上,受赠者总是从不敢相信到很高兴。
勿直接施舍给乞丐。 
——长沙市救助管理站发布《致全体市民的公开信》,信中认为流浪乞丐者中不乏生性好逸恶劳,并不属于救助对象的“职业乞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