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小题,约8000字。
  高一模块考试语文试题(2016.1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2.1—6题、12—13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案不能写在试题卷上。
  3.试卷其它题目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②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③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④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1.根据原文判断,下列四项中不属于“传统文化热”的具体表现的是()
  A.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七夕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
  B.一些地方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
  C.人们对传统文化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近年来兴起了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等各种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
  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3.通读全文,下列说法或者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而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此我们应当旗帜鲜明的抵制并消灭“文化快餐”。
  C.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沉淀几千年才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所以我们应当原滋原味的加以保护,以确保它的纯洁性。
  D.中国目前的传统文化热,出现了一边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一边破坏传统文化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6题(每题3分,共9分)。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政绩),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塘之鱼,以利平民。当此之时,民无饥,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重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召而数之曰数:责备
  B.寡人将加大诛于子诛:杀
  C.君反以罪臣罪:怪罪
  D.三年不治治:治理得好,太平
  5.对于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B.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C.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D.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6.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原先治理东阿三年,不徇私情,不贪钱财,能为百姓着想,却遭到了景公的责备。
  B.景公表示要严厉惩罚晏子,晏子向景公请求改弦更张,继续治理东阿,决心再用三年,治理东阿。
  C.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一反原先的作法,却受到景公的赞许,晏子却要求告老还乡。
  D.晏子表达了不再治理东阿,要求告老还乡的意愿后,景公立即离开座位,对晏子表示了感谢,并让晏子继续治理东阿。
  7.把下面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每小题5分)
  (1)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选自《鸿门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孟浩然
  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
  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
  8.诗的三、四句“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描写精妙,试做简要赏析。(5分)
  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题2分)
  (1)青年毛泽东站立橘子洲头,面对着生机勃勃的湘江,即景抒情,提出了“怅寥廓,,”的问题。
  (2)《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中,荆轲发出悲壮激昂呐喊的一句是:
  ,。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两句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自己的闲适心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讲故事的人•母亲
  莫言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她的骨灰,于1994年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棺木已经腐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