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2小题,约8200字。
  题组一 古代诗歌阅读
  1.[2015•邯郸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江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注]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 龙孙:竹笋的俗称。
  (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这四句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这三句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这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2)①这三句承上启下,由描写大好春光转而写怨春归去,牵动了词人被春归触动的满怀愁与恨,从而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②全词表现了词人因春归而想家、有家难归的痛楚,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感叹。对国家悲惨命运的哀怨情绪,是词人一贯深沉悲壮的家国大恨。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词句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象征意义。词句描写了词人登高楼眺望所见之景:因为春山重叠,遮蔽了目光,加上烟波浩渺,看不到家。联系辛弃疾所处的环境,可以明白“家”不仅指词人实实在在的家,也指国家。由此可以得出词句的象征意义。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把握词句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从内容上看,词句表现了对春归的怨恨;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词人的“愁”除了春怨、思乡之外,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2.[2015•湖北鄂南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注]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 黄庭坚:他曾参加编写《神宗实录》,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文字,讥笑神宗的治河措施。后来又因作《江陵府承天禅院塔记》,被诬告为“幸灾谤国”。因此,他晚年两次被贬官西南,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1)“春入武陵溪”化用了什么典故?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词尾的“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春入武陵溪”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典故,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理想国度的追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