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3070字。

  马鞍山二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素质测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艺术中的崇高
  ①在艺术作品里,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得愈是激烈,愈加显得崇高。例如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杰出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是多么的悲愤、激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人们诵读这些诗句时,总是感到发自肺腑而感同身受。他那诗句的高昂和悯惜人们困苦的感情,犹如生命的迸发。他同情人们的胸怀是多么美,又是多么的崇高。
  ②在旧社会中,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善良,有时也给人以崇高的印象。如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讲述了一个人力车夫,在北风的严寒下,拉着车飞快地跑,忽然碰倒了一位头发花白、衣服都很破烂的女人,老人是慢慢地倒下的,肯定没有碰伤,可以拉着车一走了事。可是车夫却不然,停住车,把伊扶起,问声:“你怎么啦?”“我摔坏了。”便搀着伊的臂膊一步一步地向巡警分驻所走去。“我这时突然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可见小人物的质朴、憨厚和 善良,在那人压迫人的旧社会里表现愈分明,愈觉得难能可贵,愈觉得变成一种威压自己的崇高。
  ③世界上一切真正崇高的东西,都是为人民实践所掌握、所创作出来的。我们认为崇高的根源是实践,是客观的,不仅因为它是现实的现象,而且因为它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联系。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在探索崇高的根源时,仅仅从主观上去寻找,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主观的精神、情感或理性;由于其内在活动产生了整个外在世界及崇高的对象,因此成了主观的。我们认为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绝不像唯心主义者所说的是主观的,是来自空虚的心灵的。宗教唯心主义者把“神”的伟大说成是远远超过了人。在他们看来,神是全知全能的,人不过是神的创造物,“神”要比人伟大得多。恩格斯彻底地驳斥了这一点,他说:人所固有的本质比臆想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神’的本质,要伟大得多,高尚得多,因为‘神’只是人本身的相当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这就是说,人不是“神”的创造物,恰恰相反,“神”倒是人的创造物,“神”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相当模糊和歪曲的反映。所以,应把伟大的、崇高的、真正的人的事物归还于人。这说明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是来自人的实践的。当然,并不是一切人的行为和斗争都是崇高的,只有那种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形象,才是崇高的。
  ④有的美学家还千方百计地企图证明,恐惧是崇高情感的基础,这也是根本不对的。事实证明,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真正的崇高感情是敬佩和自豪。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指出先进人物的崇高理想时,总是与伦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说善是熔化在、沉淀在美感的愉悦之中,是潜藏着的;那么善在崇高感中则较强烈地 表现出来。如长城以它气势雄伟的形式,引起我们的崇高感,但它也是我们古老民族的象征,在它引起崇高感之中,总是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密不可分的。所以,崇高感总是与道德感最相接近的。有的美学家则极力否认它们之间有任何联系,从美的形态中阉割掉它的一切道德内容,剥掉它的一切社会意义和作用,以便为生活和艺术中的无道德论作辩护。我们认为,没有高度伦理学的基础,
  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崇高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选自《美学原理》,作者杨辛、甘霖,有删节)
  1.对“艺术作品的‘崇高’”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诗句中那高昂的激情和犹如生命一样爆发出来的悯惜人民困苦的悲愤的情感,让人
  感受到屈原的胸怀之美和崇高之美。
  B.身份卑微的人力车夫,也能凭借其扶起妇人的行动中流露出的质朴、憨厚和善良,让身
  穿皮袍的知识分子感到了一种威压的崇高。
  C.崇高是现实的、客观的、来自人的实践。那些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
  的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形象,是崇高的。
  D.高度伦理学是崇高美的基础,对艺术作品能具有真正美学意义的崇高而言,高度伦理学
  是不可或缺的。
  2.下列对“崇高”的错误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认为崇高仅来源于主观的精神、情感或理性,或曰空虚的心灵。
  B.宗教唯心主义者认为神是全知全 能的,“神”比人崇高得多,人是神的创 造物。
  C.部分美学家认为恐惧是崇高情感的基础,极力否认崇高感与道德感之间的联系。
  D.笔者相信人在感到崇高的时候,不是恐惧而是豪迈,不是害怕而是强有力。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许多唯心主义美学家之所以认为崇高的根源仅是情感的理性的,是因为他们缺乏客观认
  识崇高的态度。
  B.崇高体现了人类社会在极艰巨的斗争中发展的光辉历程,有着强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如抗日先烈们的教育意义。
  C.“善”在崇高感和美感中的表现特点是不同的:前者是潜藏着的,熔化在、沉淀在愉悦之
  中;后者则表现得较强烈。
  D.无论是屈原诗中的激情、悲愤,还是人力车夫的质朴、憨厚和善良,它们都因在当时的
  环境里显得愈加突出而愈发显得崇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风  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头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自顾加固他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