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逍遥游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2单元 专题06 逍遥游 (测)(新人教版必修5)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2单元 专题06 逍遥游 (讲)(新人教版必修5)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2单元 专题06 逍遥游 (练)(新人教版必修5)Word版含解析.doc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篇首以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鲲化为大鹏,大鹏由北溟徙于南溟的壮观图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B.文章以譬喻的手法,以水浅不能承大舟,风九万里之厚才能负大翼,解说大鹏高飞九万里的缘故,说理完全寓于形象之中。
C.与鲲、鹏的“大”相对应,作者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像,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D.作者批判了一些目光短浅的庸人,认为世人都称赞的宋荣子的修养还不够,而赞扬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
【答案】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B.庄周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是最具代表性的。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游,是摆脱一切世俗羁绊,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的境界。
C.在两汉诸子散文中,庄周的作品想象丰富,言辞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D.庄周思想也含有辩证法因素。毛泽东曾指出:“庄子的《天下篇》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世界上就是这样 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应为先秦诸子散文。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逍遥游(节选)》,完成后面题目。(22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
……
【本节要点】
1、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 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鲲鹏( ) 南冥( ) 抟( ) 坳堂( ) 夭阏( ) 蜩鸠( ) 決起而飞( ) 抢榆枋( ) 舂米( ) 晦朔( ) 蟪蛄( ) 椿树( ) 斥鴳( ) 翱翔( ) 蓬蒿( ) 知效一官( )数数然( )泠然( )
恶乎待哉( )
2.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三餐而反
(3)小知不及大知
(4)此小大之辩也
(5)而征一国者
(6)旬有五日而后反
(7)而御六气之辩
(8)而后乃今培风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
(2)腹犹果然
(3)众人匹之
(4)之二虫又何知
(5)抟扶羊角而上九万里
(6)小年不及大年
(7)野马也,尘埃也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亦若是则已矣
(3)而后乃今将图南
(4)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6)朝菌不知晦朔
(7)众人匹之
(8)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9)行比一乡
(10)而征一国者
(1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齐谐》者,志怪者也
1.下列有关庄子文章中成语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涸辙之鲋 沉渔落雁 望洋兴叹 相濡以沫 螳臂挡车 数米而炊 捉襟见肘
B.朝三暮四 不近人情 害群之马 独来独往 分庭抗礼 越俎代庖 每况愈下
C.庄周梦蝶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唇亡齿寒 遗笑大方
D.大方之家 呆若木鸡 鹏程万里 浮摇直上 中规中矩 形如篙木 心如死灰
【答案】B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绝”应为“直上穿过”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③⑥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⑦⑨是人称代词“他”;⑧是指示代词“此”;⑩是动词“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答案】B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 B.不过数仞而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D.顺流而东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致”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向南飞、落下来、向东流。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B项“果然”,古义为“很饱的样子”;今义为“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C项“虽然”,古义为“虽然这样”;今义为“转折关系连词,用于上半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