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同步练习(20份打包,Word版,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1.1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6.2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6.3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六课 语言的艺术 6.4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课 神奇的汉字 3.1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课 神奇的汉字 3.2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课 神奇的汉字 3.3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课 神奇的汉字 3.4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4.1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4.2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4.3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 4.4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五课 言之有“理” 5.1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五课 言之有“理” 5.2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五课 言之有“理” 5.3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五课 言之有“理” 5.4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1.2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1.3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阶段过关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 阶段过关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第一节 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卡片/关卡 宿仇/星宿
蹊跷/独辟蹊径 差可告慰/差强人意
B.落笔/落枕 刹那/古刹
伺候/伺机报复 媒妁之言/真知灼见
C.似的/相似 提防/提醒
模范/大模大样 层见叠出/见微知著
D.称谓/相称 哽咽/吞咽
铜臭/乳臭未干 擢发难数/数见不鲜
解析:A项,加点字依次读为“kǎ/qiǎ,sù/xiù,qī/xī,chā”;B项,加点字依次读为“luò/lào,chà,cì/sì,shuò/zhuó”;C项,加点字依次读为“shì/sì,dī/tí,mó/mú,xiàn/jiàn”;D项,加点字依次读为“chēnɡ/chèn,yè/yàn,xiù,shǔ/shuò”。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散sǎn 散漫 散落 散兵游勇 散装饼干
B.丧sàng 丧失 丧钟 丧权辱国 丧魂落魄
C.落luò 落户 落差 大大落落 落花流水
D.冠guān 衣冠 树冠 冠冕堂皇 冠状动脉
解析:A项,“散落”的“散”读“sàn”;B项,“丧钟”的“丧”读“sāng”;C项,“大大落落”的“落”读“luō”。
答案:D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佝偻(ɡōu) 信笺(qiān)
声势煊赫(xuān) 锐不可当(dānɡ)
B.咆哮(xiào) 胡诌(zhōu)
戎马倥偬(zǒnɡ) 暴戾恣睢(suī)
C.蓓蕾(bèi) 隽永(juàn)
呱呱坠地(ɡuā) 悄然无声(qiǎo)
D.妊娠(chén) 裙裾(jū)
屡见不鲜(xiān) 唾手可得(chuī)
解析:A项,“笺”应读“jiān”;C项,“呱”应读“ɡū”;D项,“娠”应读“shēn”,“唾”应读“tuò”。
答案:B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修葺/提纲挈领 拮据/佶屈聱牙
翘楚/翘首以待
B.悭吝/草菅人命 喘息/不揣冒昧
行头/当行出色
C.糟糠/沆瀣一气 沮丧/含英咀华
纰缪/未雨绸缪
D.熨帖/钟灵毓秀 瑕疵/睚眦必报
度量/度德量力
解析:A项,加点字依次读为“qì/qiè,jié/jí,qiáo”;B项,加点字依次读为“qiān/jiān,chuǎn/chuǎi,xínɡ/hánɡ”;C项,加点字依次读为“kānɡ/hànɡ,jǔ,miù/móu”;D项,加点字依次读为“yù,cī/zì,dù/duó”。
答案:B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芜杂/忤逆不孝 沆瀣/浑身解数
褒贬/针砭时弊 喟然/蔚然成风
B.剖析/一抔黄土 斡旋/龌龊不堪
蹊跷/修葺一新 亘古/绠短汲深
C.羁縻/所向披靡 熟稔/光阴荏苒
叶韵/一叶知秋 觊觎/嫉贤妒能
D.祛除/面面相觑 嗔怒/瞠目结舌
捩转/火中取栗 契约/锲而不舍
解析:A项,wú/wǔ,xiè,biǎn/biān,kuì/wèi;B项,pōu/póu,wò,qī/qì,gèn/gěng;C项,mí/mǐ,rěn,xié/yè,jì/jí;D项,qū/qù,chēn/chēng,liè/lì,qì/qiè。
答案:D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②句中“可以”“以为”,这两个词语古今义没有变化,其余则发生了变化。“亲戚”,古代“亲”指有血缘关系的人,“戚”指有婚姻关系的人;现代泛指跟自己家庭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范围变大了。“作息”,偏义复词,指劳作;现代指工作与休息。“其实”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其”相当于“他”,“实”是“实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至于”,古汉语中,“至”是动词“到”,“于”是表处所的介词;现代汉语中,“至于”是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B.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于是相如前进缶
汉亦留之以相当
D.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解析:D项,“见机”,古义:事先洞察事物的动向。今义:看机会,看形势。“以为”,古今同义,认为。
答案:D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请以战喻(比喻)
B.乘彼垝垣(登上)
因利乘便(趁着)
C.顾不知计之所出(关心)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顾及)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彼且奚适也(到)
解析:C项,第一个“顾”,只是,然而。
答案:C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祖讳庭实,不仕 仕:做官。
B.顾其三子曰:“是必大吾门。” 顾:回头看。
C.吾志其就矣 就:靠近。
D.长适屯田员外郎任沆 适:出嫁。
解析:C项,“就”,成功,实现。
答案:C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且庸人尚羞之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而相如廷叱之
⑥单于壮其节
⑦外连衡而斗诸侯
⑧天下云集响应
⑨屈贾谊于长沙
……
第三课 神奇的汉字
第一节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组汉字中完全符合括号内所注的造字方法的一项是( )
A.木(象形) 休(会意) 江(形声) 房(形声)
B.座(象形) 占(形声) 架(会意) 芳(形声)
C.固(形声) 攻(会意) 旗(形声) 本(会意)
D.语(形声) 究(形声) 材(会意) 见(象形)
解析:B项,“座”是形声字;“占”从“卜”从“口”,是会意字;“架”是形声字,上声下形。C项,“攻”是形声字;“本”是指事字。D项,“材”是形声字;“见”(見)在“人”上加“目”,是会意字。
答案:A
2.下列汉字全都是形声字的一项是( )
A.手 抢 慢 力 海
B.拉 琶 监 弦 裹
C.饮 蜻 跚 峰 地
D.鹉 警 雾 基 羞
解析:A项中“手”是象形字,像手的形状。“力”是象形字,像人筋的形状。B项中“监”(監)字形表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里照脸,是会意字。C项中“饮”是会意字。D项中“羞”本义是进献食物,从“羊”,“丑”声,所以也是形声字。
答案:D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悖谬 藏蛰 急于事功 食不裹腹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炫目 芥蒂 矫揉造作 愤世嫉俗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C.梦魇 永诀 直截了当 了以自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D.践行 斩获 鸦雀无声 仓皇失措
黄钟毁弃,瓦斧雷鸣
解析:A项,“裹”应为“果”;C项,“了以自慰”中的“了”应为“聊”;D项,“斧”应为“釜”。
答案:B
4.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精萃 白内瘴 要言不繁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B.欠收 爆冷门 渊远流长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C.通牒 绵里针 盘根错结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D.炫丽 殊不知 见风驶舵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解析:A项,“萃”应为“粹”,“瘴”应为“障”,“繁”应为“烦”,“杆”应为“竿”;B项,“欠”应为“歉”,“渊”应为“源”;C项,“结”应为“节”,“失不再来”应为“时不再来”;D项,“炫”应为“绚”,“驶”应为“使”。
答案:A
……
阶段过关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导学号50720012)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孔子强调“仁”。在他看来,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人要“成人”,就应当“仁”。也就是说,人之为人在于有“仁”心,脱离纯粹的自然状态,懂得“修身”“亲亲”“事亲”。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即对社会有基本认知。一个人有了知识,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孔子认为,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还不可谓之“成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对“成人”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最晚自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仪: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一般说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男子行“冠礼”,标志着“成人”阶段的开始。“冠礼”的意义在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即抛弃孩子气,形成和巩固“成人”的德行。行“冠礼”之后,人们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冠礼”是对人们“成年”的认可,是人们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标志。
礼有“礼仪”与“礼义”的双重涵义,有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成为“成人”,不仅要能够行“礼仪”,还要自觉以“礼义”约束自身。《礼记•冠义》指出,人之为人在于懂得礼义,人在成人之后应当穿着得体、行为得当、言辞和顺,应当懂得“人义”,即做人的基本要求。何谓人义?《礼记•礼运》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行过“冠礼”之后,便应认同这些人伦,实践这些“人义”。
我国古代士人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冠礼”所昭示的正确人生路向十分紧要。人要“成人”向善,就应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按照礼的标准行事。
传统的“成人”教育注重礼的内涵,注重通过礼仪的形式使青少年理解做人的真谛。借鉴和创新传统“成人”礼仪,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和当代青少年成长实际的礼仪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及人生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应采取具体措施,组织力量对关乎青少年成长的礼仪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在充分酝酿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规范,使成人礼等相关礼仪成为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成人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人礼不必孤立进行,可与相关礼仪(如入学礼、成童礼等)结合进行,与相关素质教育相结合。
(选自杨朝明:《我国古代的“成人”
礼仪及其现实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我国古代“成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成人”就是脱离了纯粹的自然状态,具备仁德的人。
B.“成人”就是具有“知”“不欲”“勇”“艺”等素质的人。
C.“成人”接受仁义礼乐教化,就可能对社会形成基本认知。
D.具备了“成人”的德行,也就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
解析:D项,据原文“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可知正确。A项,这只是“成人”的基本要求。B项,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还不可谓之成人。C项,“成人”首先对社会有基本认知。
答案:D
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冠礼”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括“冠礼”和“笄礼”的完备的“成人”礼仪,形成于我国西周时期。
B.行“冠礼”后,只有遵行“礼仪”,并以“礼仪”自我约束,才能真正成为“成人”。
C.古人年满二十才行“冠礼”,行“冠礼”后就要认同人伦,实践“人义”。
D.古人为了接受尊长的教导,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等人。
解析:A项,原文是“比较完备”“最晚自西周开始”;C项,原文为“一般说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可见并非都是二十岁行冠礼;D项,原文说的是“古代士人”,且无目的关系。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懵懵懂懂的孩子还是自然人,不是具有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的“成人”。
B.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的“成人观”,以“仁”为基本前提,以“礼”为重要形式和内容。
C.在古代,穿奇装异服、举止另类,都不是“成人”。
D.古代所说的“冠礼”,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成人礼、成人礼仪、成人仪式。
解析:D项,成人礼、成人礼仪、成人仪式不是并列的概念;“冠礼”大体相当于成人礼。
答案: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导学号50720013)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