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小题,约7490字。
秦皇岛市海港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书写。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总分
一 二 三 四 五 一 二
第一部分(1-4题20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8分)
(1),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诗经《蒹葭》)
(2),岁晏有余粮。,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句:
,?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一致。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4分)
(1)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便xièdú()了职业的神圣。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chī xiào()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
(3)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
(4)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3.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选出句子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
①爱因斯坦是杰出的20世纪科学家。②他出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作为一位可以和同牛顿相媲美的科学巨匠,③他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里创立了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相对论”。④英国大物理学家汤姆生激动地宣称:爱因斯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⑤1921年,爱因斯坦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第修改意见:
(2)第修改意见:
4.语文综合性学习。(6分)
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2分)
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成语大搜集】(2分)
《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只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②妄自菲薄③舍生取义④择善而从⑤任重道远⑥诲人不倦⑦一鼓作气
(3)【观点大讨论】(2分)
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第二部分(5-24题4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5-7题。(5分)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这首词的作者 (人名)是 (朝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分)
6.简析“孤”“闭”的含义(2分)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2题。(14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⑤元首,承天景⑥命,善始者实繁,克⑦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⑨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⑩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①长:生长。②浚:疏通,深挖。③当:主持,掌握。④神器:指帝位、政权。⑤凡百:以往的。⑥景:重大。⑦克:能够。⑧殷忧:严重的忧患⑨傲物:看不起别人。⑩董:监督;督察
8.解释文中加着重号的字。(4分)
(1)闻:(2)固:(3)而:(4)既: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文: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译文:
11.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12.选文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都表达了的思想。(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15题。(7分)
远尘淡墨调烟雨——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