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 训练):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课后对点集训(16份)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7-4+相关知识储备+Word版(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7-4+课后对点集训(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7-5+课后对点集训(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7-5+相关知识储备+Word版(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8-2+课后对点集训(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8-2+相关知识储备+Word版(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8-3+课后对点集训(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8-4+课后对点集训(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8-4+相关知识储备+Word版(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8-5+课后对点集训(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8-5+相关知识储备+Word版(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9+课后对点集训(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7(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8(含解析).doc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检测9(含解析).doc
  课后对点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家有名士[注]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因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 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是王济对王湛的赞叹,④是说父亲王昶对儿子王湛的赏识,⑥是武帝拿王湛来调侃王济的话。
  2.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要题文对照,逐项分析。将选项同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其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从不看望叔父”有误,原文只是说“略不过叔”,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参考译文:
  王湛守孝期满,脱下孝服后,便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拜扫坟墓,几乎不去看望他,他也不等待王济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他,也只是问候冷暖起居罢了。后来王济略微试着问问王湛近来的事,王湛的回答言辞很不错,出乎王济意料,王济很是怅叹惊愕。王济继续和他谈论,愈谈倒愈觉得(他的话)精
  学案四•相关知识储备
  一  信息筛选的审题与答题关键
  “筛选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句子。
  1.审题要点
  (1)看清题材。不同题材的文章,考查的内容会有区别。写人,考查人物的性格或相关事件;写物,了解与物相关的特征;写景,赏析特定地点的独特景色;叙事,分清事件的种类。
  (2)审清题干。做文言信息筛选题审清题干特别重要,因为题干明确了筛选的标准、答题的方向。题干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标准限制语+人物(事物)标准+条件标准。
  ①标准限制语。常见的限制语有:a全都表现,意味着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都符合信息标准要求;b直接(间接)表现,意味着间接(直接)表现不在其中。
  ②人物(事物)标准,即行为、性格的主语。用此标准可以衡量哪些选项非其所为。
  ③条件标准。一般用非常准确而简明的语言交代筛选最主要的条件。这是审题的着力点,特别要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
  2.答题关键
  (1)步骤
  ①回归原文,看清主体。将选项句放入原文,分清并对照主体、客体。识清谁是当事人。文言文中常有主语省略现象,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明确主语,辨明事件行动语言是由谁发出的。
  ②依照标准,辨别筛选。依照题干信息筛选的三个标准,对所有选项运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方法:“一析两非”法
  做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句代入原文进行比对、排除。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比对、排除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用“一析两非”法排谬的过程。
  “一析”就是辨析题干要求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所谓“直接表现”,就是正面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所谓“间接表现”,就是指侧面描述、作者评论等。题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包括直接和间接两方面。
  “两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
  非其人,就是首先排除不符合人物标准的选句。命题者在设置错例时往往用“张冠李戴”法把不同人物所言之语、所为之事混在一起,而且在摘取选句时又多隐去主语。
  二  分析概括的六大比对技巧
  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和重点题。题目要求“选是”或“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据此,命题者会有意设置错误陷阱,干扰考生判断。为此,我们可以采用“比对法”来解答这类题目。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比对的内容是: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
  1.比对人物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2.比对时间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
  3.比对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
  课后对点集训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耶律仁先,字纠邻,小字查剌。魁伟爽秀,有智略。重熙三年,补护卫。帝与论政,才之。仁先以不世遇,言无所隐。十一年,升北院枢密副使。时宋请增岁币银绢以偿十县地产,仁先与刘六符使宋,仍议书“贡”,宋难之。仁先曰:“曩者石晋报德本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宋无辞以对。十八年,再举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为前锋。萧惠失利于河南,帝犹欲进兵,仁先力谏,乃止。女直恃险,侵掠不止,仁先乞开山通道以控制之,边民安业。
  清宁初,以耶律化哥谮,更王隋。六年,复为北院大王,民欢迎数百里,如见父兄。九年七月,上猎太子山,耶律良奏重元谋逆,帝召仁先语之。仁先曰:“此曹凶狠,臣固疑之久矣。”帝趣仁先捕之。仁先出,且曰:“陛下宜谨为之备!”帝悉委仁先以讨贼事。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及交战,贼众多降,重元被伤而退。仁先以五院部萧塔剌所居最近,亟召之,分遣人集诸军。黎明,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帝执仁先手曰:“平乱皆卿之功也。”加尚父,亲制文以褒之,诏画《滦河战图》以旌其功。
  咸雍元年,与耶律乙辛共知北院枢密事。乙辛恃宠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见忌,出为南京留守。
  阻卜塔里干叛命,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赐鹰纽印及剑,上谕曰:“卿去朝廷远,每俟奏行,恐失机会,可便宜从事。”仁先严斥候,扼敌冲,怀柔服从,庶事整饬。塔里干复来寇,仁先逆击,追杀八十余里。大军继至,又败之。别部把里斯、秃没等来救,见其屡挫,不敢战而降。北边遂安。八年卒,年六十,遗命家人薄葬。
  (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B.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C.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D.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答案 B
  学案五•相关知识储备
  一  常见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做状语
  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做状语外,其他名词做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做状语的情况却很普遍,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等。例如:
  ①朝(在早上)济而夕(到黄昏)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②既东(向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向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③君子博学而日(每天)参省乎己。(《劝学》)
  ④上(在地上)食埃土,下(在地下)饮黄泉。(《劝学》)
  2.使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该活用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例如:
  ①徐孺下(使……放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使……为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3.意动用法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该活用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强调主语对宾语的主观感受或认识。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例如:
  ①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以……为鉴)之。(《阿房宫赋》)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把……作为宾客)其父。(《伤仲永》)
  课后对点集训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对于爱情既向往又羞涩、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又欲言又止的少女形象。
  解析 “转过回廊叩玉钗”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垄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分析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野步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刻画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第二首诗刻画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孤独凄凉的老者形象。
  解析 周诗中,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更何况一个“噪新蛙”,诗人实在是叹服于这勃勃生机。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中,枫叶红头人白发本是自然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引起人们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呈现出一个感时伤秋的野步者形象。
  3.[2016•长春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学案二•相关知识储备
  一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一)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氓》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戍边战士形象。
  (二)诗人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类型 举例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课后对点集训
  第一板块 炼字
  1.[2016•贵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卢汝弼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称这首诗“语意新奇,韵格超绝”,结合诗歌的第一、二句,找出生动传神的两个字,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透”“更”二字。①“透”,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穿透刀瘢。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其艰险痛苦情形已不言而喻;该字写出负过伤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所以该字又不单写风雪本身,而是说风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②“更”字,以增其“寒”字的分量,此句化用了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极言边塞的苦寒。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写卫戍将士奋起守土卫国的小诗。首句写北风吹飞雪,穿透将士身上的累累瘢痕。负过伤的将士仍在继续顶风冒雪,冲锋陷阵,风雪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苦。次句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分量。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致的形容,为下文蓄势。第三句写烽火夜燃,传来敌人夜袭的警报。结句写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奋起对敌。全诗格调急促高亢,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正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
  课后对点集训
  第一板块 修辞手法
  1.[2016•安徽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注]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 南宋宁宗嘉定末,金国军队南侵,掳掠了大批淮上良家女北归。作者即其中之一,她于泗州客舍题写了此词。
  请对“万顷烟波万顷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反复、夸张、比喻的手法。反复是将两个“万顷”间隔使用,夸张是把烟波的面积夸大,比喻是把愁比作烟波。这就突出了烟波之广、忧愁之多,同时使抽象的愁具体化,更具动人的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指明手法,然后要指明手法的运用情况,最后还要指出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 这是遭金掳掠的女子题于客舍的一首词,它表现了被掳掠的女子那种欲哭无泪的悲愤心情。上阕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的沉痛心情。远望淮山高耸,绵延千里,淮水浩渺,烟霭迷蒙。“隐隐”写山,“悠悠”写水,突出了故乡山水之美,其中蕴含着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写出了对家乡的不舍。“千里”与“万顷”两次出现,反复和夸张手法的运用,突出愁恨之多且深。同时这两句又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山喻恨,以水喻愁,而且前面加上了“千里”和“万顷”的定语,就把恨和愁具体化了。下阕,“山长水远”是说离家乡越来越远,“遮断行人东望眼”则是说希望再看家乡一眼而不能。所谓“恨旧愁新”,指其复杂的情感,其中有对金人的,有对南宋的,有对自己未来的。尤其是对未来的屈辱生活的担忧,使她欲哭无泪,深沉的悲愤之情,都在“东望眼”和“有泪无言”的细节描写中表露无遗。
  2.[2016•福建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学案四•相关知识储备
  一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
  课后对点集训
  第一板块 思想感情类
  1.[2015•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 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酒杯名。
  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俱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解析 开篇两句“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描写的是花心和花瓣,诗人着眼于菊花的色彩。淡紫的花心、嫩黄的花瓣,鲜明而和谐的色彩对比,活化出菊花的佳色神韵。“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两句,诗人又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高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而后,“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两句中,诗人又借菊花抒发人生的感慨及不为世用的苦闷。最后一联,诗人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金鹦鹉杯中,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此诗为典型的托物寄意之作。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绘,将胸中的许多郁闷和积愤,婉转地表达了出来。
  2.[2016•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 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发:白发。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
  学案五•相关知识储备
  常见古代诗歌的七种类型
  一、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课后对点集训
  1.[2015•重庆高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策扶老以流憩 (2)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3)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2015•郑州质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2015•陕西西安二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等,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2)《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中后期,进步思想家龚自珍《己亥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考情把脉]
  考点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
  范围 唐诗、宋词、宋诗、元散曲、清诗等。以诗词为主,曲偶尔出现;以写景抒情类作品为多;以唐宋时期作品为主。
  要点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考点多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鉴赏能力。
  题型 主观题。
  [真题体验]
  [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诗人客居馆舍,感到无聊,想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然而,几番思考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
  专题检测(七)
  传记类文章阅读 
  一、[2016•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德知州。
  嘉靖初,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邠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
  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撮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成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提督监枪者。帝报从之。
  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瑞皆烈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以赵锦代。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子正国,南京刑部侍郎。
  (《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B.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C.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D.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答案 C
  解析 注意人名出现的地方只能做主语或宾语,宾语后应断句,“曰”后应断句。该句正确的标点应是: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专题检测(八)
  古代诗歌鉴赏诗 
  1.[2016•长春一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金缕衣
  [唐]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叠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
  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
  (2)(示例一)情感上重叠而富于变化。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四句“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示例二)字词上重叠而富于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叠形成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叠,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重叠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
  解析 (1)在整体感知两首诗歌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两首诗歌中“须惜少年时”“直须折”“空折枝”“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醉”“明日愁”等关键词句均表现了要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分析二者不同之处,前者可抓住“莫惜金”“惜少年时”,从不负青春、惜时进取的积极角度作答;后者可抓住“今朝醉”,从放纵自己、失意颓废的消极角度作答。
  (2)可从情感的重叠和字词的重叠中选取一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抓住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句进行分析,如选取字词的重叠变化,可从诗句中找出相同的字词进行分析;在变化上,也可从词性的角度分析。
  2.[2016•山东检测]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丘为
  专题检测(九)
  1.[2016•石家庄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一诗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指出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塞外风光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2016•豫晋冀三省质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饮酒》中,表明作者领悟到了自然(人生)的真谛,但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
  (3)《虞美人》中李煜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物是人非、江山易主之痛,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答案 (1)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2015•沧州调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戍卒叫,________________,楚人一炬,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2)函谷举 可怜焦土
  (3)赢得仓皇北顾 烽火扬州路
  4.[2016•湖北八市联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则》)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