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8940字。
2016年江西省赣州市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5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重礼治,可追溯至殷、周之际。殷商青铜文明鼎盛,经济实力空前,然牧野一战,殷帝国居然顷刻覆亡,就连周人亦感震惊!周人应如何避免重蹈殷人覆辙,如何确立长治久安的立国之道?在此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周公总结殷人亡国教训,认为主要原因是纣王“不敬其德”,民心尽丧。为此,周公提出“明德慎罚”的治国纲领,用人性化的政策赢得民心。周公从道德高度对贵族下达严禁酗酒、盘桓于田猎、欺侮鳏寡之人等禁令;同时提出敬德、保民、慎罚、孝友等德目。为了将上述理念落实,避免流于空谈,周公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周公新政以道德为立国之本,意义深远。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之兴亡,乃有德与无德之兴亡”。周公制作之本意,是要“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代礼乐制度,是周人道德觉醒与理性精神的展现,中华礼乐文明的底蕴由此奠定。
周公制礼作乐,昭示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方向,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春秋时期,尽管礼乐遭受严重破坏,但社会精英依然坚定地将礼视为不可须臾或离的大经大法。晋大夫叔向说,“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礼犹如推行政教的车舆,怠慢于礼,必然导致内乱。鲁大夫孟僖子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喻礼为立身的躯干,无礼则无法立足社会。郑大夫游吉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以礼为“天经”“地义”的同义词。《左传》用“礼也”“非礼也”作为臧否事件人物的最高判词。
其后,经过孔子的倡导,以及七十子的阐发与弘扬,礼乐文化与儒家性善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以及民生日用融为一体,不断完善,所有礼仪,均被纳入吉、凶、军、宾、嘉五礼的框架之中。同时,学理日趋缜密,并出现了作为礼学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与《礼记》等三部经典,学术与治术兼包,影响深远。经过千年熏陶,华夏民族形成共识:天地之间有公理,有正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之至,天下顺之,失道之至,亲戚叛之;人有良知;等等。这些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历代有识之士无不高倡礼治,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时期,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人生是漫长的,但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转折点,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的“人生礼仪”进行指导,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成为在方言与风俗之上的一个更高层次,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歧,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摘编自彭林《道德理性:中华礼乐文明之魂》,有删改)
(1)下列对“周公制礼作乐”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周公认为殷人亡国主要是因为纣王“不敬其德”,为避免重蹈殷人覆辙,周公提出“明德慎罚”的治国纲领,用人性化政策赢得民心。
B.周公新政以道德为立国之本,为了避免流于空谈,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典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C.周公制作礼乐是要“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这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D.包含了敬德、保民、慎罚、孝友等德目在内的周代礼乐制度,是周人道德觉醒与理性精神的展现,中国文化的底蕴由此奠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春秋时期的大夫都认为,礼犹如推行政教的车舆,怠慢于礼,必然导致内乱;礼为立身的躯干,无礼则无法立足社会;礼是“天经”“地义”的同义词。
B.礼乐文化经孔子的倡导及七十子的阐发与弘扬,与儒家性善论、人生目标等融为一体,不断完善,所有礼仪,均被纳入吉、凶、军、宾、嘉五礼的框架之中。
C.在孔子及其弟子时期,学理日趋缜密,并出现了作为礼学理论形态的《仪礼》、《周礼》与《礼记》等三部经典,学术与治术兼包,影响深远。
D.中国人从束发开始,在人生转折点处,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的“人生礼仪”来指导人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春秋时期,礼乐遭受严重破坏,但“礼”依然被社会精英们视为大经大法。《左传》用“礼也”“非礼也”作为臧否事件人物的最高判词。
B.中国历代有识之士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
C.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对礼的教育,贯穿人的一生,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也确保了中国文化一直平稳地向前发展。
D.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有“礼”这个社会活动的准则,有“礼”这个凝聚民族的核心。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解答】(1)D项偷换概念,错在“中国文化的底蕴由此奠定”,原文是“中华礼乐文明的底蕴由此奠定”.
(2)A项以偏概全,错在“春秋时期的大夫都认为”,原文只列举了三个诸侯国的大夫.
(3)C项无中生有,错在“也确保了中国文化一直平稳地向前发展”,于文无据.原文为“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时期,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
答案:
(1)D
(2)A
(3)C
二、古代诗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俊,宣府前卫人。嗣世职,为本卫指挥使。累擢大同游击将军。弘治十二年以功进都指挥同知。
火筛入大同左卫,大掠八日。俊遣兵三百邀其前,复分兵三百为策应,而亲御之荆东庄。依河结营,击却三万余骑。帝大喜,立擢都督佥事。未几,总兵官王玺失事被征,即命俊代之。其冬,以寇入戴罪,寻移镇宣府。中官苗逵督师延绥,檄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