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250+15600+15560字。
单元综合测试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和“爱”构筑的理想王国
——读《边城》
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户独处的人家,住着摆渡的老船工和外孙女。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那么好,那么俊,都爱上了翠翠。大老托人说媒,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二老动了情。大老下船跌进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所为。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
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可是沈从文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边城》本来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傩送放弃了碾坊,“意思还在渡船”。翠翠在傩送走后,静静地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们的爱是纯洁无瑕、忠贞不渝的。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顺顺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水捉鸭子时,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老船工对翠翠的关心自然是无微不至的;老船工死后,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以及老祖父与过河客、卖肉的争执谦让,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的美好情怀。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1.以下不属于作者对沈从文先生《边城》一文主旨概括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与“美”。
B.文章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表现了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
C.《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
D.文章中的“爱”与“美”是被一件事牵在一处,那就是讲述翠翠的爱情故事。
解析:“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各有的一分哀乐”在文章中找不到依据。
答案:B
2.以下不属于作者阐明《边城》“爱”与“美”所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
A.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
B.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
C.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D.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解析:“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是议论的观点而不是论据。
答案:C
3.对原文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这片大自然是美丽的桃源。
B.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C.老船工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忠于职守,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这也是个“美”的化身。
D.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这也是“美”的化身。
解析:天保、傩送兄弟情深,天保宁愿牺牲自己成全弟弟,傩送愿意代哥哥对歌。虽是爱情的竞争对手,却也襟怀磊落”不属于第三段的内容。
答案: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摽字显进,正平高凉人也。摽少豪侠有志气。魏孝昌中,尔朱荣杀害朝士,大司马元徽逃难投摽,摽藏而免之。孝庄帝立,徽乃
……
单元综合测试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解析:A项“情”还包括“诗歌的美感”,B项“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答案:D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解析:A项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
答案:A
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解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先府君①行实
张惠言
先府君,讳蟾宾,字步青,号云墀,姓张氏。其先自宋初由滁迁常州,常州之张多由滁,谱牒废,世不可纪。其后曰端,当
……
单元综合测试四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文为诗:唐宋诗格的创变与整合
许总
宋代诗歌独特风貌的形成,与宋代文化的特征和内涵密切相关,而宋代文化的核心在于儒学复兴,与儒家道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再从唐代中期出现的诗、文两种体裁的新变趋向与特点看,将“以文为诗”作为基本创作手法的宋诗实与前代的思想与艺术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以文为诗”首先表现为以抒情为主调的传统诗歌中,包含着强烈社会政治意识的议论化方法和特征的大量增加和强化。这在王安石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其《感事》《兼并》《发廪》等,就是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问题的观察、分析。苏轼更将议论化的方法运用在所有题材的诗歌中,从而导致诗的功能由主“情”到重“意”的转换,扩大了“以文为诗”的内涵。
从思想渊源上看,儒家道统学说创自韩愈,韩愈运用儒家的道统以对抗佛教各个宗派传法世系的宗教法统,其核心就是反对佛老破坏了与王权政治相适应的传统伦常关系。他认为,要恢复并强化这种关系,就必须加强对儒家道统的确认和承传,其在《原道》中清理出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的正宗道统,并认为“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于是进而提出“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明确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宋人强调道统,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韩愈道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宋代的“以文为诗”显然是在承继韩愈的儒学道统观的同时而一并接受下来的文体革新精神。但是,从艺术方法的角度看,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赵翼在《瓯北诗话》卷三中说:“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唯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注意所在也。”可见,韩诗艺术风貌的形成,主要是源于杜诗。清人方东树于《昭昧詹言》中认为“读杜、韩两家,皆当以李习之论六经之语求之,……,至其笔性选字,造语隶事,则各不同,而同于文法高古,奇恣变化,壮浪纵宕,横跨古今”。这就是说,同于杜诗的“文法高古”,是韩诗取得“横跨古今”的成就的主要因素,足见韩诗之所以“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正是从杜诗多种艺术手段中选取“以文为诗”并极力推扩发展而成。
至于宋代江西诗派将杜甫奉为诗派之祖,风靡一代,对宋诗独特风貌形成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巨大影响,更是不容低估。在这一进程中,最典型体现了宋诗本质特征的黄庭坚,对于杜、韩关系在宋代的联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杜、韩、黄一脉相承的关系,恰恰正是宋诗派长期自我标榜的诗学体系,围绕着这一诗学体系的确立与展开,既显示出宋诗独具特征的鲜明性,以及宋诗艺术建构中思想与艺术渊源的多重性,更表明了唐宋诗学思潮的广容性和一体性。
(选自《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的一项是( )
A.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景说理,意即身处庐山,看到的只是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B.张耒在《与友人论文因以诗投之》中写到“文莫如六经,此道亦不舍”,意即文章没有比得上“六经”的,应坚持“六经”中的创作方法。
C.晁补之在《谒岱祠即事》中借“有志类韩愈,无书愧文园”表达自己希望向先贤韩愈学习的愿望,以及作为文人没有记载下有关事迹的惭愧。
D.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解析:“以文为诗”指议论化的方法和特征,而晁补之的诗是在抒情。
答案: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诗歌独特风貌的形成,与儒家道统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又受到中唐时期出现的诗、文两种体裁的新变趋向与特点的影响。
B.宋人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道统思想,运用儒家道统以对抗佛教各个宗派传法世系的宗教法统,恢复并强化传统伦常关系。
C.江西诗派受到杜甫的深刻影响,又将这种影响推及宋诗和后代诗歌,在唐宋诗格的创变与整合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D.唐宋诗学思潮兼具广容性和一体性,杜甫、韩愈、黄庭坚等诗人各成一家,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与创作方法,又有一脉相承之处。
解析:“运用儒家道统……传统伦常关系”是韩愈的思想,不是宋人的。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诗以“以文为诗”为基本创作手法,实际上是对前代思想和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只是传统诗歌“主情”,宋诗在此基础上“重意”。
B.韩愈在学杜的过程中,“辟山开道,自成一家”,其实是在李白、杜甫已将诗歌推向顶峰的情况下,只能选杜诗某一方面加以开拓。
C.杜甫和韩愈的诗歌“同于文法高古”,是指二者的诗歌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作品的创作方法和整体风貌上是相同的,在韩愈诗中则体现为“以文为诗”。
D.宋诗派长期自我标榜的诗学体系显示出宋诗独具特征的鲜明性,这种鲜明性主要因为时代的影响和苏轼、黄庭坚等宋代诗人的不懈努力。
解析:从原文“至其笔性选字,造语隶事,则各不同”可以看出,二者在语言运用上是不同的。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绪,字继业,太康人。成化十七年进士。使楚府,却其馈。授户部主事,督饷二十万于陕西给军。主者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