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460字。
Kissing the Fire(吻火) 合欢树
【画面内容】
刘伟出生在北京一户普通人家,10岁时因一场可怕的事故而被截去双臂。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当袖管空空的刘伟走上舞台时,所有人都知道他要表演什么,但没人能想象他究竟要怎样用双脚弹奏钢琴。
而当他坐到特制的琴凳上之后,优美的旋律从他脚下流出,十个脚趾在琴键上灵活地跳跃着,全场陷入了一片安静。在刘伟表演结束之后,所有观众都起身鼓掌。
【寓意点评】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
[识作者]
文体家——梁遇春
梁遇春(1904-1932),福建闽侯人。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译作二十余种,其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年读者所喜爱。同时写作散文,结集出版有《春醪集》《泪与笑》。其作品多致力于人生探索与内心世界的剖析,既对现实的黑暗和灵魂的堕落充满愤慨,又热忱地追求理想的境界与健全的人性。文体上颇受英国随笔体散文尤其是兰姆作品的影响,常
以娓娓而谈的形式立论驳谬,思辨阐新,展开议论时兼用记叙、描写、抒情、对话、想象、联想等艺术手段,且佐以旁征博引、援古道今,洋洋洒洒而开阖自如,言旨归一。笔致活泼恣肆而不乏诗意与哲理。唐弢称之为“文体家”。
命运的抗争者——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
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后来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探背景]
《Kissing the Fire(吻火)》
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其意外死亡曾引起巨大反响,在文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都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新月》月刊、《诗刊》等杂志先后推出过《志摩纪念号》专刊。甚至对新文学颇有成见的《学衡》杂志也出版过纪念专辑。在所有悼念徐志摩的文章里,梁遇春的《Kissing the Fire (吻火)》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篇。梁遇春与比他长四岁的徐志摩并无深交,
梁遇春还在读书的时候,徐志摩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大诗人了,但梁遇春1928年到1929年间为《新月》杂志写了近20篇作品,正是徐志摩在上海担任第一任主编期间的事,说明梁遇春对徐志摩还是有所了解的。
《合欢树》
在缓慢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轨迹。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卵石,它无时无刻不在,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他对人生的感悟,乃至他人生的独特航程……这篇散文就相当真实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整体•感知]
《Kissing the Fire(吻火)》
《Kissing the Fire(吻火)》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的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合欢树》
《合欢树》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散文。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前面部分写母亲生前的事,后面部分写母亲逝世后的事;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写“树”为主。两大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以及对母亲沉重的愧疚之感。
[文本•精析]
一、阅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其实他的眸子当然不是银灰色的。
【答案】 文章开篇即告诉我们,作者是通过对与诗人交往的所有情景进行筛选后,才把聚光镜头对准了诗人的眼睛。那么诗人的眼睛究竟有何魅力呢?作者先说诗人的眼睛是“银灰色的”,紧接着又予以否定。其实,这既是作者的错觉,又是作者最真实的感觉。参悟人生真谛、探索宇宙奥秘的“惊奇的眼神”是诗人眼睛的“神韵”,也是导致作者产生错觉的根本原因。
2.有一天晚上,他拿着一根纸烟向一位朋友点燃的纸烟取火,他说道“Kissing the 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