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710字。
7 《儒林外史》匡超人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恣意(zì) 盘桓(huán) 装奁(lián)
勋戚(xūn) 诰命(ɡào) 瑶宫(yáo)
衣衾(qīn) 踌躇(chóu )(chú)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什(shí)什物(shén)什么 (2)监(jiàn)国子监(jiān)监狱
(3)给(jǐ)给事中(ɡěi)给面子 (4)吓(xià)吓唬(hè)恫吓
(5)拗(ào)拗口(ǎo)拗断(niù)执拗 (6)冠(ɡuān)衣冠楚楚(ɡuàn)沐猴而冠
2.语境辨析法
(7)盛(Shènɡ)老师盛(shènɡ)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énɡ)饭。
(8)这个人衣着寒伧(chen),语言伧(cānɡ)俗。
(9)勇于创(chuànɡ)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ɡ)伤。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yì(肄)业放sì(肆) (2)权cuò(厝)cuò(措)施
(3)lǐn(廪)生lǐn(檩)木lǐn(凛)然 (4)装liàn(殓)liǎn(敛)财眼jiǎn(睑)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徘徊•彷徨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当他从传统的烟云中走出来的时候,他也曾经彷徨(彷徨/徘徊)过,他徘徊(彷徨/徘徊)在传统与时代的十字路口,一时不知路在何方。
(2)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这两个成语都形容非常紧急。
“刻不容缓”侧重于不容许拖延,可用于形容客观的形势紧急,也可以形容主观的要求迫切。
“迫在眉睫”侧重于已在眼前,只能形容客观的形势紧迫。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商标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如此的重要,对于商标的保护自然也是刻不容缓(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因为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商标往往有被抢注的危机。
②我国的人造宝石产业目前仍以半成品出口为主,高端成品产量不足,专家称人造宝石产业的升级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近年来发生的贪腐事件,有着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犯案者不是不知道错误,而是认为有庞大的关系网罩着,与众多的官场中人有利害关系,所以无所畏惧、无所不为、为所欲为。(√)
理由:“无所不为”指没有什么不干的,偏重在形容什么坏事都做得出。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2)这种不切实际的臆想反映出的是官员的“浮夸”心理。然而,这种大吹大擂的产生,又不仅仅来自于其自身,这和目前的督导力量薄弱不无关系。(×)
理由:“大吹大擂”指许多乐器同时吹打,比喻大肆宣扬。侧重于指吹嘘自己,是贬义词。此处应改为“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做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顿,侧重于指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3)据《大名刘庄卢俊义故里考察记》记载,卢俊义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第二号人物,他习练拳术,有高大健壮之体,有沉鱼落雁之貌,绝非瘦弱单薄之人。(×)
理由:“沉鱼落雁”形容女子容貌极美。此处使用对象错误,不合语境。
[常识•速览]
[识作者]
清代伟大的讽刺作家——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憎恶热衷功名富贵、寡廉鲜耻的知识分子。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
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写《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集》。
[探背景]
《儒林外史》为清代吴敬梓所作,共有56回。本书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它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社会。书中刻画了各种类型的士人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精神面目,暴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并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做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对于自食其力的人,则予以尊重和同情。匡超人本来是一个心地纯洁的青年,在社会上染泡几时,心灵便丑陋、变形,作者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科举制度,对准了丑恶的八股取士。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和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八股选家马二先生为骗子洪憨仙送葬归来,途中碰到匡超人。因此,故事转到匡超人身上。匡超人流落他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其孝心与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来知县被审,他唯恐祸及自己,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杭州。先与景兰江、浦墨卿、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来聚会,互相唱和。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的帮助下娶了妻。接下来就是节选部分。
[整体•感知]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文脉•梳理]
①忘恩负义 ②恬不知耻
[文本•层析]
一、阅读选文最后两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自己的人生导师、还在监狱里的潘三,不去搭救,甚至不去探望、安慰一下过去的老友。他一副公事公办清廉的样子。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2.此回最后“先儒匡子之神位”的故事,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