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万花筒》学案
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doc
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doc
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doc
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doc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从前,有一个姑娘因为缺了一块嘴唇,一直嫁不出去。有一个小伙子因为没有鼻子也娶不到媳妇。他们虽然相貌都有缺陷,但是找对象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不要残疾的。有一个爱管闲事的巧嘴媒婆想把他俩撮合到一块儿。巧嘴媒婆先来到小伙子家,对他说:“这个姑娘没有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小伙子一听,马上说:“嘴不好不算毛病,慢慢她就会改嘛!”巧嘴媒婆又来
到姑娘家,对那个姑娘说:“这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眼下没有什么。”姑娘听了笑了笑说:“眼下没什么怕啥,我陪嫁多点就是了。”巧嘴媒婆见双方都表示同意,于是,要他们把自己的话写下,省得日后有个三长两短,她口说无凭。他们没有见面,就这样定下了大婚。
到了结婚那天,真相大白了。双方都说媒婆骗人。
巧嘴媒婆是如何把他们撮合到一块的?为什么双方都说媒婆骗人?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词义和义项 1.词是语言中能独立使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2.词义的单位称为义项,词义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3.多义词出现的原因有:一是客观事物之间有丰富的联系,出现以“甲”代“乙”的语言现象;二是汉语词语形式是有限的,不能表达所有的事物,于是有了重叠现象。
二、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1.词的本义: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现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本义已消亡。
2.词的基本义:指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
3.词的借代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可以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
4.词的比喻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可以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比喻义和比喻(修辞)的区别: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义项,比喻是临时的修辞手段。
5.把握词义应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因为词语的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语的各个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申出来的。
下面以“意思”为例图示说明词语各义项间的联系:
三、词义的演变 1.词义的深化:指词的运用对象不变,但意义更深刻或准确。
2.词义的扩大: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
3.词义的缩小: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
4.词义的转移: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对应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的含义。本节着重学习多义词不同义项的判断,对多义词的本义、基本义、借代引申义、比喻引申义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所谓的“重要概念(词语)”一般指的是有多个意义的词语。理解这些概念(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注意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义,注意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以及词语的修辞义、引申义等。
[典例•探究]
中国美术馆和台湾长流美术馆共同举办的“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今日与观众见面。走进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迎面的青绿山水画《谷口人家》前站满了凝神观看的人。这青绿泼彩渲染的画面,墨色浑厚华滋,层次分明;章法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勾皴笔法遒劲雄健,开阖有度,令人叹为观止。在展厅右侧,一幅《江山万里图》静静地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________”,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向人们展示着笔墨点染间的艺术功力,也仿佛在诉说着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
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与语段中加点词“人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B.小女子已许配了人家
C.你走了,教人家怎么办呢
D.诗书门第,勤俭人家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的多义词的辨析能力。“谷口人家”,指的是居住在谷口的住户,是名词。A项,“人家在何许”指的是人家所在的地方在哪,“人家”可以理解为住户,与题干中的“人家”意思一致。B项,指的是女子未来的丈夫家。C项,“你”和“人家”相对应,是代词,指的是“我”(有亲热和俏皮的意味)。D项,“门第”与“人家”相对,而且“人家”的特点是“勤俭”,可知“人家”指的是家庭。
【答案】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粮 食
学 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第二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让老外吐血的同义词
据说一个学中文的外国人看到“wife”(妻子)和“I”(我)的同义词表后,吐血而亡。
wife:配偶、妻子、老婆、夫人、太太、爱人、内人、媳妇、那口子、拙荆、贤内助、老伴、孩子他妈、孩子他娘、婆娘、糟糠、宝贝、小甜甜、蜜糖、贱内、达令、女人、主妇、女主人、财政部长、浑人、娘子、大姐、家属、屋里的、另一半、女当家的、发妻、浑家、堂客、山妻、婆姨……
I:俺、俺们、本人、鄙人、敝人、不肖、不才、老子、某、仆、乃公、人家、我等、我、我们、我辈、我曹、吾、吾侪、小生、小人、小子、小可、小的、余、予、在下、洒家、咱、朕、寡人、孤、奴才、臣……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这么说”和“那么说” 产生同义词的原因有四: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感情和态度不同,产生不同的词语;(2)词义本身的演变,新旧词并存;(3)方言词和外来词的借用;(4)书面语和日常用语的交叉。
二、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 一般说的同义词主要是指“相对同义词(近义词)”。所以同义词就是词义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在词汇意义、语法意义或色彩意义的某个方面又有细微差别的一类词语。同义词大致有三种类型:
(1)词汇意义完全相同,色彩意义有别,如“母亲——妈妈”等。
(2)词汇意义有区别,色彩意义相同,如“优异——优秀——优良”。
(3)词汇意义有别,色彩意义也有差别,如“悭吝——吝啬”。
三、“同”与“不同”之间 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方面:①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②词义轻重的不同;③词义侧重方面的不同。
(2)用法方面:①适用对象不同;②搭配关系不同;③词类和功能不同。
(3)色彩风格方面:①感情色彩不同(分褒、贬、中性);②语体风格不同(分口语和书面语)。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对应的考点是“正确使用词语”。“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以下要点:一、理解词义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二、根据语境推敲词语的语境意义。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命题主要采用选择题形式,所选词语为生活中常用且易错的近义词,特别是有相同语素的近义词或音同、音近而词义有细微差别的近义词。
[典例•探究]
(2016•全国甲卷)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
网络流行词语华丽出炉
本次教育部调查的新词语,限于在主流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新闻)中出现的,不包括只出现在人们口头或网络BBS、博客中的。
新词分布领域
生活领域:117条,占近30%。如蚁族、甲流、裸婚、孩奴、乙男、婚活、经适男、杠杆女。
时政领域:86条,占22%。如钓鱼执法、基础四国、中美国、民生博客、E两会。
经济领域:65条,占16%。如秒杀、保八、竞彩、种票、微付。
文化领域:48条,占12%。如围脖、脖主、写二代、星二代、蜜糖体。
科技领域:35条,占约9%。如院仕、e云、航天母舰。
教育领域:28条,占7%。如占坑班、牛孩、刷刷族、考奴、学租族。
环保领域:15条,占约4%。如气候门、绿碳、气候债、碳强度。
体育领域:2条。听奥会、养狼计划。
其他新词:
裸奔 蜗居 杯具 拆客 铁丁 闪玩 点听 养牛 麻托 拼爹 碗幕 躲猫猫 被就业 蹭网卡 贾君鹏 装忙族 麦兜族 寂寞党 被股东 楼脆脆 被增长 罗汉娃 牛奋男 地标店 惨叫鸡 淘一代 暴风门 捏捏族 欺实码 补贴车 三不女 项目生 音频毒品 温和腐败 家务骰子 人格证书 交警超市
汽车下乡 开胸验肺 妈妈城管 社会消费券 钱学森之问 爱心斑马线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日新月异”的新词语 1.狭义的新词语指利用原来的构词成分并按照通常的构词方式创造出来的词,如“电脑、手机、短信”等;广义的新词语还包括原有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意义和用法,实际上就是一个词引申出了新的意义,如“宰、托儿、包装”等。
2.新词语的来源:新造词和吸收外来词。如,“经济特区、下岗、快化学、广告媒体”等属于新造词。“巧克力、新西兰、可口可乐、足球”等属于外来词。
3.新词语的种类:(1)利用汉语既有的语言材料,按照汉语通常的构词规律构成的新词,这些词反映了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主要包括新造普通词语和新造专业词语。(2)约定俗成程度高,使用频率高,固定化的短语简缩式。(3)外来词,如因特网等。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新词语的构造要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意义要比较明确,使大多数人能够理解。“生造”的词语不能算新词语,因为它们不但影响日常交际,而且不符合语言文明的要求,如“呕象”等。
2.使用新词语需注意:(1)说话行文应尽量避免在汉语中夹杂英语单词(包括生造的汉译单词);(2)对于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英文单词或者英文缩写,应尽量避免使用(除非经过规范作为专业术语在一定范围内使用);(3)应自觉抵制网络中出现的生造的外来词。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对应的考点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着重学习对新词语的理解和规范运用。新词语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以及社会的进步,规范使用新词语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此考点在高考中有相应的体现,形式上灵活多变,有的以考查词语运用是否恰当的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也有的以语言运用等主观题的形式呈现。另外结合近年考情可知,语文不考繁难词语,写作不提倡使用生造的网络语言。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给妈妈的一封信
无微不至的妈妈:
你好!近来是否别来无恙?工作是否日新月异?现在我正在一往无前地学习,同学们羡慕得痛不欲生,我自己也感到不虚此行。
你总批评我滥用成语,我一定再接再厉,不负众望。
祝妈妈万古长青!
你自命不凡的儿子小白上
点评:“无微不至”是指关心周到,不能修饰妈妈。“日新月异”一般指国家的事业蓬勃发展,不用于个人。“一往无前”指不怕困难,奋勇前进,一般不用于学习。“痛不欲生”指悲痛到了极点,不能用于“羡慕”。“不虚此行”指没白走一趟,用在这里也不合语境。“再接再厉”指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努力,意思表达反了。“不负众望”指不辜负众人的期望,与前文的“滥用成语”一词在表达上也语意不明。“万古长青”用于已去世的人。“自命不凡”是指自认为了不起,是个贬义词。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一、熟语老大哥:成语 1.成语的含义: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2.成语的格式:以“四字格”为主,因为四个字的形式符合“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汉民族审美要求,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便于记忆,灵活多变,能满足各种语法结构的需要。
3.成语的主要来源:(1)来自历史故事;(2)来自寓言故事;(3)来自神话或其他传说;(4)来自古典文学作品。
4.成语的语法结构:(1)并列关系,如“东张西望”;(2)承接关系,如“先斩后奏”;(3)目的关系,如“守株待兔”;(4)因果关系,如“水落石出”;(5)主谓关系,如“杞人忧天”;(6)动宾关系,如“顿开茅塞”;(7)动补关系,如“退避三舍”;(8)偏正关系,如“扶摇直上”;(9)兼语关系,如“请君入瓮”等等。
二、熟语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1.惯用语:指有特定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如“背黑锅、走后门、墙头草”等。
2.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说明或解释,像谜底。
歇后语分喻意和谐音两类。前者如“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等,后者如“老虎拉车——没人赶(敢)”等。
3.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比较通俗的一些语句。有的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的寓意;有的只是反映某种实际现象,又叫“俗语(俗话)”。前者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等;后者如“背靠大树好乘凉”等。
三、熟语也有“个性” 熟语的特点:(1)结构固定;(2)有完整的意义;(3)有各自特殊的形式,如成语一般是四字格,惯用语是三字格。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与“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相对应。本节着重学习熟语中的成语和惯用语及谚语。
熟语在高考中的考查体现为:正确理解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辨析、使用熟语,而不以考查记忆熟语的意义为重点。熟语考查范围涉及熟语使用正误和使用优劣两个层面。近几年对熟语的考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对熟语的考查以成语为主。
2.熟语的考查方法较为灵活,有的采用选择填空的形式,有的采用辨析选择的形式,有的在第Ⅱ卷主观题中根据“语言环境或意思”写出一个或几个熟语,还有的结合实、虚词进行辨析选择。
3.考查的熟语大多是课本涉及的或日常生活中、报刊中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容易用错的常用熟语。
4.命题重点一般放在熟语使用不当的六个方面: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轻重失当、褒贬失当、重复或矛盾、不明典故。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今后高考命题仍以在具体语境中的动态考查为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