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份。
3.蜡 烛
精彩开篇词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古今中外,许多诗文都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不仅仅只是用来照明,它更多的是用来寄托某种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感知故事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利用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珍爱和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炸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里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契(qì) 柯(kē) 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 精疲力竭(jié) 永垂不朽(xiǔ)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惊扰:惊动扰乱。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3.了解作者
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1950年出版了《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
3* 蜡 烛
知识与技能
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学习用真实的细节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自读课文,由浅入深地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界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重点
1.感受爱的光明、温暖与力量,体会侵略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增强学生为全人类负责的意识。
2.感受朴实语言的力量,探究细节刻画的内涵。
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启发式教学、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1.课时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吧。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也有烛光,我们来看看,那是怎么样的“蜡炬”。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文学奖。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意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