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160+18080+20410字。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三国时著名作家曹植很有才华,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结果招致了兄长曹丕的嫉妒。曹丕称帝后,多次迫害兄弟。有一次,他威逼曹植在踱七步之内必须做好一首诗,否则就得治罪。怀才不遇的忧郁,手足相残的悲愤,让诗人灵感迸发,他不到七步就吟出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以豆、萁相煎,比喻骨肉相残。诗人不是在保命,而是在愤怒地控诉!曹丕心生惭愧,又一次打消了杀害兄弟的念头。
  正是由于曹植机智灵敏地捕捉到“动情点”——“本是同根生”,在他受到兄长的迫害时,以手足之情打动曹丕,才挽救了自己的性命,也留下了一首千古奇诗。
  1.根据课文中的例子回答,什么是“动情点”?“动情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
  动
  情
  点 含义 “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
  作用 (1)“动情点”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动情点”的渲染能在文中形成高潮,给读者留下余味和遐想。
  (3)“动情点”决定全文高潮,也牵动全文结构。
  2.阅读《噪音的世界》,说说作者的“动情点”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作者的“动情点”在于外界环境对心情所产生的影响,即由“闹”而引发一系列的感受和感想。具体内容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纷乱嘈杂感到烦躁,转而向往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清凉。
  (2)启发:只有捕捉“动情点”,才能创作出让人感动的好文章。
  3.如何捕捉“动情点”?
  【答案】 捕捉“动情点”注重情感的抒发浓墨重彩或白描合理布局,形成高潮
  4.什么是“横断面”和“纵断面”?
  【答案】 “横断面”就是从长过程中截取一段,或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场面,一个冲突,甚至一个情节,通过精细描绘更集中地表现中心。
  “纵断面”是就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往下写。
  5.写作时,如何处理“横断面”?
  【答案】 (1)“横断面”的截取一般就是写“动情点”及其连带部分。(2)处理“横断面”的结构基本原则是“动情点”出现在文章尾部。(3)处理“横断面”的谋篇要领是尽量“动情点”延后出现,并让倒叙、插叙和补叙为之服务。(4)一般来说,短文宜写“横断面”,长文宜写“纵断面”。
  技法一 如何捕捉“动情点”
  [技法•点拨]
  “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古人见柳思别离、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
  遇水生愁绪,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就是和心境吻合的情感触发点。
  很多观众对有的节目主持人产生了审美疲劳,不是他们主持的不好,而是他们习惯于只把握一种“动情点”——落泪。单一的动情形式演变成固定的煽情方法,看多了自然就会失去兴趣。实际上,人在不同事物面前会产生不尽相同的“动情点”,即使是在同一事物面前,不同的人有时候也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一个人在类似情况面前也会因为年龄的变化、经历的增多、立场角度的改变而触发不同的“动情点”。
  ……
  第二节 理性思维的深化
  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于是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时,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我们写文章,就应该画龙点睛,展现理性思维,深化理性思维。
  1.如何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的深化?
  【答案】 (1)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
  (2)对自己的感知还要能够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3)梳理思路,使理性的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
  (4)段落安排上体现内容的递进关系。
  2.为什么说感知需要理性分析?
  【答案】 分析就是把事物整体分解成若干侧面,这种分解就是认识上的深化。感知往往是比较朦胧的,为了深化自己的认识,需要对自己的感知进行理性分析。
  3.如何对自己的感知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
  【答案】 
  对感知做恰当的概括和说明——适当抽象,找到最能表现感知的语句用形象而富有内涵和意蕴的句子来概括自己的理性思考。 
  4.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呈现理性化分析的深化轨迹的?
  【答案】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文中那些标志性的段落:“不仅如此……”“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等,都充分体现了文章内容的递进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理性思维是按照纵向结构由浅入深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技法一 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恰当的概括与说明
  [技法•点拨]
  任何感知都是可以分解的,这种“分解”不是简单地将事物肢解,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认识的深化,以达到更加客观、透彻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感性 理性
  区别 感性是生命存在时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情感与表情转换。它是我们生命过程中所见所闻的点滴,投之于眼、形之于心的本能反应。 理性是人对待一切事物时的理智、清醒、思想成熟的体现,它需要人拥有一定的沉稳度、思考性、人生经验值,然后自然协调形成对事物的正确合理的概括。
  ……
  第三节 培养创新意识
  “诗仙”李白漫游湖北武昌,决定到有名的黄鹤楼登高赋诗。黄鹤楼建筑在一个险峻的山头上,面临浩浩荡荡的长江,非常壮观,加之传说有位仙人乘黄鹤在这里停留过,更加令人神往。李白登上此楼,历史的沧桑感,怀才不遇的惆怅,以及天涯浪子的思乡之情,一齐涌上心头。李白心中已有了一首诗,刚要提笔,忽然抬头看见了墙壁上崔颢的诗歌,顿时呆住了:自己想好的诗句,无论是文字还是意境,都没有超出这首诗。他写诗的态度是十分严肃的。没有新意宁肯不写,也不肯步人后尘。于是他投笔叹息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正是因为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李白不写则已,一写就感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浪漫主义的诗章。没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注定是平庸的文章,平庸的文章自然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了,所以同学们要培养写作的创新意识。
  1.阅读《快乐方程式》,谈谈这篇文章新在哪里。
  【答案】 (1)题目新。“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而“方程式”则是一个数学概念,两者放在一块又是什么意思呢?快乐还能用方程式来表示吗?这些都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2)构思新。本文没按一般记叙文的格式和要素来写,而是选择了中学生熟悉的“不定方程”作为全篇的框架,文章的主体就是对“x+y=快乐”这一方程式的不同解法。这体现了作者的构思巧妙。
  (3)立意新。本文告诉我们,快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同时还告诉我们,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立意不是个定论,所以立意较新。
  2.学习写作的“三部曲”大致是怎样的?
  【答案】 
  3.写作上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
  4.写作内容的开拓大致有哪三个方面?
  【答案】 
  5.变换视角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变换视角能了解多维世界的全貌。
  (2)变换视角能使自己思维周密。
  (3)变换视角看问题往往容易周到、独特。
  6.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想一下有哪些新的形式或典范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答案】 (1)“通信”形式、“对话”形式、“梦幻”形式、“寓言”形式、“戏剧”形式等。
  (2)古代散文名篇《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愚溪记》《赤壁赋》《病梅馆记》等典范。
  技法一 开拓思路
  [技法•点拨]
  在写作上开拓思路,就是拓展写作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寻找新的空间、寻找补充性空间、寻找需要匡正的空间。
  1.寻找新的空间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们对原先熟视无睹或冷落的事物就会有深入或不同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鲜活的事例也在不断地涌现。这些都可以成为“我有人无”的写作素材,进而拓展我们的写作空间。
  例如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
  茶与水的相遇,实在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缘分。
  我拂开茶叶盒的盖子,用指腹撮了一把茶叶撒进圆滚滚的茶壶,细长干硬的茶叶撞击白瓷的壶底,如碎玉落进深涧。滚烫的开水大口呼吸着涌进茶壶,仿佛迫不及待去拥抱一个早已注定的誓言。茶叶以近乎疯狂的姿态旋转、舞动,一瞬间充斥了茶壶中的天地。
  爱茶,不仅仅是喝茶。新茶,老茶,看似神圣虔诚无比的茶道,关于茶的一切。
  爱茶,大概源于茶的普适性。黝黑粗壮的汉子大碗喝茶,爽口解渴;相知多年的朋友聚在一起,共饮一壶茶,那些自不必说的情分或人生感怀,都沏进小小的杯里;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