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0690个字。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
  1.石榴
  郭沫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本文作者借文中石榴的形象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培养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向往之情。
  难点体会石榴的内在特征,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石榴,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石榴文化”参考资料:
  石榴,别名安石榴、若榴、丹若、金罂。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在地中海沿岸各地、印度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也有栽培,喜欢亮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栽培石榴也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由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的。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世榴园”之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
  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关于石榴的古诗句:
  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远,因依汉使槎。——元稹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白居易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友离为忆君。不仅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则天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作者以状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2.海燕
  郑振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进一步学习状物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重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学习它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作者放眼海天,发现了几只在海面上勇敢地斜掠翻飞的海燕,勾起绵绵不绝的思乡之情,于是写成这篇咏物抒怀的散文。
  (二)题解
  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所附的关于海燕的说明文字,了解相关知识。有条件的还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以增加学生对海燕的感性认识。
  本文实际上并非仅仅写了海燕,为什么要以“海燕”为题?这个问题可先行提出,但不必急于作答,留待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后进行探讨。
  (三)初步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和新词的音、形、义。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遣词用语与当代有一些差别,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理解障碍,在学生质疑后,应作必要的讲解。)
  2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前后两部分,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描写小燕子外形和动作的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思考与练习一”的表格,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的异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