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份)
《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doc
《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活页练习.doc
现代文阅读(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变化要求看,考查的范围要扩展到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且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具体要求。所以在2017年高考备考中,不但要从文体上拓宽阅读范围,而且要在具体要求上进一步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和基本特征。
三种方法助你速读文本
应试阅读是为了准确快速地解题得分,所以阅读时抓住关键信息点才是最重要的。高考时间有限,按常规去应试,必然吃力不讨好。考生在应试时的阅读应掌握以下3种方法:
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也要根据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具有“筛选勾画意识”。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边阅读边筛选勾画关键词句。
1.关键词
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时间词以及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主要、基本)、程度词(可能、也许)等。
2.关键句
(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既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转换意识主要解决读懂、读得下去的问题。一般论述类文章写作时是从特殊性到一般性,用术语概括纷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读起来就很吃力。在阅读时换一种办法进行“转换”,也就是从一般性到特殊性,把抽象的理论化成具体可感的对象,读起来文本就没有那么“玄深”了。如:把下面文本中的“通俗历史热”换成“百家讲坛”,全文就很好理解了。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样的转换从科学知识角度看是不科学的,但从阅读角度看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办法。
语言的转换意识还包括有的文本关键词句不明显时,需要我们迅速压缩概括每段内容,把其转换成自己理解的语句。
文本读完后,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
明确六大命题点和九大命题陷阱
考生因不了解命题者设置选项所运用的命题手段及不能准确锁定选项陷阱,往往导致答案“不准确”,下面我们就从设置选项所运用的6大手段及错误选项的9大陷阱来复习,以便考生在答案的“准确”上有所突破。
一、6大命题手段
删减 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义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
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
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
遗漏 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考前专题分解练
专题分解(一) 成语褒贬40练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新领导刚刚到任,就有人在底下评头品足,这是很不礼貌的。( )
解析 评头品足: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用作贬义。
答案 √
2.外交部长王毅在讲到南海问题时,不拿稿子,侃侃而谈。( )
解析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用作褒义。
答案 √
3.一旦新的董事会选出继任者,格林斯潘便将功成身退。( )
解析 功成身退: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褒义词。
答案 √
4.他的文章错误百出,观点又是形而上学的,真是不刊之论。( )
解析 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褒义词。
答案 ×
5.不少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卷面整洁,又文不加点,怎能获得高分?( )
解析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褒义词。
答案 ×
6.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流畅,读后让人叹为观止,连声叫好。( )
解析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答案 √
7.见了倒地的老人不去救助的风气已蔚然成风,这样的社会很可怕。( )
解析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用于褒义。
答案 ×
8.在记者招待会上,他从容应答,巧言令色,博得了阵阵掌声。( )
解析 巧言令色: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也指讨好别人的花言巧语和伪善态度。用作贬义。
答案 ×
9.他埋头苦读,每天做大量的习题,长此以往一定会考入理想的大学。( )
解析 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用作贬义。
答案 ×
10.颐指气使的领导者,是不受欢迎的。( )
解析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含贬义。
答案 √
11.读一本书必须吸取精华,千万别干买椟还珠的蠢事。( )
解析 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含贬义。
答案 √
12.一些领导恶意扭曲民主“集中制”,只要“集中”,不要“民主”,“买官卖官”者如蚁附膻,沆瀣一气,形成朋党,对抗正义,让人无法监督,不敢监督。( )
解析 如蚁附膻:像蚂蚁附着在有膻味的东西上,形容许多人纷纷追求某种恶劣的事物或依附有钱有势的人。
答案 √
13.每个人都会死,但死有所不同。我情愿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这样才死得其所。( )
解析 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有价值。褒义词。
答案 √
14.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
解析 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含贬义。
答案 ×
15.看着老同学走过来,他虎视眈眈,热情地迎上去。( )
解析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多含贬义。可以用于个人、集团、国家,也可以用于动物。
答案 ×
16.他的功绩,永载史册,罄竹难书。( )
解析 罄竹难书: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贬义词。
答案 ×
17.年轻的科学家们以移天易日的勇气,攻坚破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
解析 移天易日:比喻野心家篡夺政权。贬义词。
答案 ×
18.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一团和气,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团结的。( )
解析 一团和气: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用作贬义。
答案 √
19.这句话传扬开去,一时哄动了众多不明真相的吉州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