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12220字。

  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说明:1 试卷分Ⅰ、Ⅱ卷,共17题
  2 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松、柳、荷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是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古人喜欢菊花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此,还在于其他方面。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而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令人长寿,能治疗疾病,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体现了菊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
  (摘编自李建修《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菊作为中国文化中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因为陶渊明,菊具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B. 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的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表明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
  C. 菊有食用及药用价值,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浸润了菊花的甘谷水而痊愈。
  D. 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会认为菊既有审美意味,又具有高蹈的道德价值。
  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中的这两句证明菊花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食用。
  B. 魏文帝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希望锺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
  C. “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傅玄认为服用菊花可以成仙,在这一点上他与嵇含的看法是相同的。
  D. “荣曜秋菊”,因为菊花有超乎凡俗的美,曹植才把洛神比作秋天盛开的菊花,容颜鲜明,光彩照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文化中梅、兰、竹等植物,因为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梅与宋代林逋、竹与东晋王子猷的关联便是其中的典例。
  B.古代人喜欢菊,不只因陶渊明赋予了菊特定的文化内涵,还因为菊可食用,具有医疗、养生等特点及其他文化意义。
  C. 六朝时期,菊能令人长寿已成为人之共识,且多有诗文吟咏盛赞,还有人用菊作礼物奉送。
  D. 葛洪、曹丕、嵇含、傅玄、钟会、曹植等人都关注或喜欢菊花,但他们对菊花的关注点却不尽相同,前四人更关注菊的实用价值,后两人则更倾向其文化审美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古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