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20+3040字。
第1单元 《星星变奏曲》
有关朦胧诗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有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带上那种创伤。阅读这首诗,要体会经历了心灵劫难的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诵读法。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理解文中“星星”的特殊含义。
一、阅读准备
……
《星星变奏曲》
《星星变奏曲》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首诗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星星”的特殊含义。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理解文中“星星”的特殊含义。
2课时
诵读欣赏
一、导入课文
(播放星空图片)用抒情语言解说:“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的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勾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文中诗人对星星反复咏叹,目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吧!”
二、了解作者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