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710字。
酒泉市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联合检测
语 文 试 卷
命题学校:玉门油田第一中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汉民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大约500年中,西方殖民者垄断了全世界的资源,长期奴役许多地区的人民,毁灭了他们的文明。殖民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制造出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自尊。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摘编自彭林《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同一民族内部的所有成员都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有着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
B.文化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不同的民族在服饰、语言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最重要的是缺乏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
C.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文化在则希望在,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文化亡则民族亡,即使无外敌入侵。
D.在顾炎武看来,“亡国”指民族内部政权兴替而文化性质不变,“亡天下”是民族政权覆灭且伴随种族消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今天的埃及文明已不是上古时代的埃及文明,因为古埃及文明早已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了。
B.中国北方的契丹文明曾经盛极一时,但因与周边民族交往时不注意保存自己的文化而最终消亡。
C.世界上有很多民族,因此必然存在多元文化;每种文化虽面貌各异,但都有其合理性和平等性。
D.任何文明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这为多元文明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并且最终融为一体提供了有利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明的消亡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被外来文明置换,二是因自身原因而逐渐失落直至消亡。
B.欲振兴中华就必须延续中华文脉,为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多元文化,积极提倡主体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C.“西方文明中心论”是西方殖民者为自己垄断世界资源、奴役异族人民等行为的辩护之词,其中含有不良企图。
D.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要保护本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前有哈金,后有李翊云
林皓
“爸爸,如果你在一种你从来不用它表达感情的语言中成长,那么你最好选择另一种语言,用它交谈会更容易,而且它会使你变成一个全新的人。”这是华裔女作家李翊云在短篇小说《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中写过的一句对白。这种“从来不用它表达感情的语言”,就是她的母语中文。
1972年出生于北京的李翊云,有一个研究核物理的父亲,而她的母亲是教师。李翊云从小到大一直是优等生、数学奥赛获奖者,但她说,她很小的时候就明白,努力念书,最后不过是为了走出去,最好是去美国。因为父亲核物理学家的身份,使家里免于在“文革”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