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6710字。

  黄冈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
  张涛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经过历代大儒的传承、发挥,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阴符经》则用天、地、人“相盗”之说来体现天与自然之间相互补益的密切关系。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例如,《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又如,《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一本作“王”)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年1月10日)             
  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B.“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命题,其内涵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从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C.“天人合一”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各派认同,表述一致,观点统一的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   
  D.“天人合一”既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又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即要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顺天而动,使自然造福于人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易》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所以它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
  B.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
  C.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指明“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
  D.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在生态世界观上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指出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世间万物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不仅仅是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大自然,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B.“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见于《周易》,但真正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还是宋代的张载。至此,标志着这一传统生态观的发展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
  C.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出现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思想文化盛况,这完全得益于《周易》的重要作用。
  D.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
  世宗即位,命与翰林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应奉几筵祭告文字,赐荫生视一品,擢礼部尚书。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偕左都御史朱轼充顺天乡试考官,上嘉其公慎,加太子太保。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疏言:“浙江衢州,江西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