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4340字。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宗族是一个由以父系先祖为敬奉对象的父系世系成员构成的聚居集团,这是宗族的名词含义;宗族还另有一个动词含义,即宗族内各等级之间在祭祀等内部事务上的承认、尊敬、支配、管辖和服从。宗族并非中国独有,它曾经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各地。但就“宗族”的制度(即形成系统性规范)形态而言,却从来没有在任何地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中,达到过如同中国汉族宗族制度那样完整、严密的程度。中国汉族的宗族制度,的确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不仅历史上如此,现代也同样如此。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汉族)来说,“宗族”既是一个可以藉此理解自己祖先生活方式、内容及意义的重要话题和途径,也是一个为当下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圈子提供注解、要求及理由的历史文化资源。国外的宗族大多已经成了文献上的遗迹和博物馆的藏品,而在中国,宗族虽然一度沉寂并退出公众视野,却从没有消亡。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居住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宗族的发展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强调以上事实,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某一时段的中国社会整体特征归纳为“宗族社会”或“宗法社会”。中国社会中存在“宗族社会”或“宗法社会”,但“中国社会”本身却不是“宗族社会”或“宗法社会”。即使在宗族、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对人们的政治、婚姻、礼仪、文化生活发生了重要影响的周代,其社会的基本特征也不能这样归纳,因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宗族的包容范围和宗法的实施范围从来都受到严格的限制。
  宗族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实体,就在于有了世系、聚居和服从的保证。但是同为一族之人,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之间分出这种权利、义务等级,并心甘情愿地认可?只有也只需要一个理由,那就是与先祖远近不同的世系距离。在一个特定的政治制度下,比如在王国维所说确立了“立子立嫡”“世卿世禄”的周代,这一“任天而不参以人”的世系距离,就构成了一部分权力中枢成员获得某类政治身份的前提,就导致了周代“宗法”的形成——有了凭借着世系关系而获得的政治身份,就有了封地、采邑,有了奴婢、隶人,有了经济保证和全部社会地位。而这一性质的政治制度一旦发生变化,宗族内“与先祖远近不同的世系距离”,就不再能成为相关族人获取或失去一部分社会公共资源的前提,宗族的世系关系就要回归宗族本身。虽然某些概念如“别子”“继别”“大宗”“小宗”等还会被人们继续使用,但它们原有的历史内涵已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其“所指”与“能指”已被重新“洗牌”。这就是宗族、宗法两者关系的大致形态。
  (摘编自钱杭《“类型学”视野下的宗族制度研究》)
  1.关于“宗族”,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宗族的含义一方面指以父系先祖为敬奉对象的父系世系成员构成的聚居集团,另一方面指宗族内各等级之间在祭祀等内部事务上的一些规定。
  B.虽然宗族制度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但是宗族并非中国独有,它曾经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各地。
  C.宗族中的一部分权力中枢成员,凭借着世系关系而获得政治身份,有了封地、采邑,有了奴婢、隶人,有了经济保证和全部社会地位。
  D.政治制度发生变化,使宗族内“与先祖远近不同的世系距离”不再能成为相关族人获取或失去社会公共资源的前提
  2.关于“宗族”的形成与发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宗族在国外大多已经成了文献上的遗迹和博物馆的藏品,而在中国,宗族虽然一度沉寂并退出公众视野,却从没有消亡。
  B.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居住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宗族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C.有了世系、聚居和服从的保证,宗族才成为一个实体。与先祖远近不同的世系距离,使同为一族之人心甘情愿地认可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等级。
  D.宗族的世系关系回归宗族本身时,“别子”“大宗”等概念原有的历史内涵已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其“所指”与“能指”已被重新“洗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任何地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宗族”的制度形态方面达到过如同中国汉族宗族制度那样完整、严密的程度。
  B.今天的中国人,可以借助“宗族”理解自己祖先的生活方式、内容及意义;同时“宗族”也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人脉资源。
  C.虽然中国社会中存在“宗族社会”或“宗法社会”,但不能把某一时段的中国社会整体特征归纳为“宗族社会”或“宗法社会”。
  D.现在过春节时,同一家族的人们还按辈分串门拜年,还一起上坟祭奠,说明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很大一部分人头脑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一代人师蔡元培
  刘继兴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将北京大学原来的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力劝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就破格请他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喜谈怪论的国学家黄侃,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特别是“性博士”张竞生,被封建卫道士辱骂为“四大文妖”之一,在半封闭半蒙昧的中国,张竞生的言论绝对算得上耸人听闻,惊世骇俗,也被蔡元培延揽来北大讲“美的人生观”。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做得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那时有一个勇敢的女生王兰向蔡先生请求入学,蔡元培就让她到北大当了旁听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