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10)石榴(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阶段质量检测:高考仿真检测(1)(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阶段质量检测:高考仿真检测(2)(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阶段质量检测:高考仿真检测(3)(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11)雪夜林边驻脚(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12)自主阅读(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13)应和(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14)刘彻(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15)窗前晨景(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16)自主阅读(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17)我与绘画的缘分(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18)带着鲑鱼去旅行(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19)自主阅读(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1)老虎(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20)自画像(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21)贝多芬百年祭(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22)自主阅读(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23)英国乡村(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24)寂寞(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25)自主阅读(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26)奴性(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27)懒惰哲学趣话(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28)自主阅读(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2)秋歌(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3)三棵树(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4)自主阅读(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5)故乡(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6)西风颂(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7)当你老了(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8)自主阅读(含解析).doc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跟踪检测:(9)漫游者的夜歌(含解析).doc
阶段质量检测(一) 高考仿真检测(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几百年来,苏子提出的“诗中有画”这个观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我想大家读王维诗,一定像《红楼梦》里的香菱一样,分明是感到了一种画意,所以才会对苏东坡的见解产生共鸣,关键是对这种画意究竟该如何看待。
莱辛曾说:“一幅诗的图画并不一定就可以转化为一幅物质的图画。诗人在把他的对象写得生动如在眼前,使我们意识到这对象比意识到他的语言文字还更清楚时,他所下的每一笔和许多笔的组合,都是具有画意的,都是一幅图画。因为它能使我们产生逼真的幻觉,在程度上接近于物质的图画特别能产生的那种逼真的幻觉。”这是说,诗的语言有一种造型能力,能像画一样给人近似直观的印象。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确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
但即便如此,也别忘了香菱的鉴赏经验:“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这“合上书一想”乃是调动记忆表象的过程,没有读者经验的参与,任何诗都只是一堆语词和概念,和绘画毫不相干。按克罗齐的说法,“凡是有艺术感的人,都会从一行诗句中,从诗人的一首小诗中既找到音乐性和图画,又找到雕刻力和建筑结构”。如果说这一结论略显武断,那么我们可以将命题的外延缩小,说凡是有一定美术修养的人都能从诗歌中读到画意。事实上,正像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的,“我们看见什么,我们如何看见它,这是依影响我们的艺术而决定的”。或者像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说的:“人们看见的总是他们所寻找的东西,而且这要求有一个长期的教育来克服天真的知觉,因为它与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毫无关系。”
“诗中有画”从根本上说,乃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一种特定的欣赏方式(画家的认知框架)去读王维的结果——苏东坡并不是这种读者中最早的一位,更早还有殷璠,他已看到了王维“着壁成绘”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王维;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如果读者习惯于从这种美术的角度,从语言的造型能力去欣赏诗的话,那么就会像贺贻孙那样发现孟浩然“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浅见洋二论文征引的众多宋代诗评更表明,从曹植、陶渊明到杜甫诗都被看出画意,而且当然也可以分析其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苏东坡不就读出了“少陵翰墨无形画”吗?朱子也曾称赞杜甫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只不过老杜不传画笔,无从捕风捉影;而王维兼擅丹青,遂予人以口实。其实身为画家的诗人,也有诗中无画的,比如顾况也是名画家,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对这种情形,我们将如何解释呢?
看来,诗中有画无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强调王维“诗中有画”及与绘画的关系,非但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某种程度上恰恰遮蔽了形成王维诗风的更本质的东西。我发现当代最早的王维研究专家陈贻焮先生几乎不谈“诗中有画”,他认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征是“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另外,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而对中国诗歌有良好感觉的斯蒂芬•欧文教授,在《盛唐诗》里也只说大多数研究者“从其作品中发现了画家的眼光”,而他本人对此未置一词,却着重分析了王维诗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不是从类型惯例中获得的普遍反应的真实性,而是直接感觉的真实性,“通过在诗中描写所见而不是诗人的观察活动,诗人将使得读者眼睛重复诗人眼睛的体验,从而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两位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深思。
(选自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有删改)
1.下列对作者关于“诗中有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王维的读者,苏东坡提出了“诗中有画”这一观点,它引发了共鸣,并被公认为王维诗的艺术特征。
B.莱辛认为,诗人语言的造型能力能使人产生逼真的幻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有一种宛然在目的逼真感。
C.“诗中有画”是经受美术熏陶的读者用特定的欣赏方式去读诗歌所获得的认识,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
D.“诗中有画”不只是在读王维诗时会产生的感受,贺贻孙发现的“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也是“诗中有画”的表现。
解析:选C “读者的美术修养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水平”说法有误,读者的美术修养是欣赏活动的一部分,作品的艺术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读者的修养而改变。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看见什么”和“如何看见它”并不取决于该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反映,而是取决于影响我们的艺术和长期受到的教育。
B.用画家的认知框架去欣赏诗歌,可以看出画意,也可以分析诗句中构图取景着色的特征。这是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诗歌。
C.顾况是名画家,可他的诗就缺乏造型的兴趣,作者通过他与王维的对比来证明诗中是否有画并不取决于作者是否为画家。
D.王维诗歌对绘画性的追求,体现在他用画家的眼光描写自己所见到的事物,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
解析:选D “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直接分享其内心感受”,这是诗歌对某种真实性的追求,而不是对绘画性的追求。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和孟浩然的诗都有画意,而王维是因兼擅丹青而被人格外关注其诗与画的关系的。
B.注意把握并描写客观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浑然一体的整个印象,是王维山水诗真正的独特性所在。
C.“诗中有画”不能突出王维的独特性,不能代表王维山水诗的精髓,所以我们无须过分强调王维诗中的画意。
D.斯蒂芬•欧文的分析表明,他更看重王维诗对真实性的追求,而对大多数研究者的既成定论未置可否。
解析:选B 陈贻焮的观点只是对王维诗风的一种解读,作者认为“值得我们深思”,并非肯定这种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
……
阶段质量检测(三) 高考仿真检测(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担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 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来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摘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德国地理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
B.“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
C.“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难以承担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
D.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仅出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
解析:选A “中亚人已经……活动”错,据原文可知,中亚人的贸易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即“这条路”)是指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
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 )
A.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
B.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
C.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
D.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解析:选C 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
B.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
C.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
D.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
解析:选B 以偏概全。“国际战略基础”还包括“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间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
课时跟踪检测(一) 老 虎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草莽(mǎnɡ) 铁链(liàn) 掐住(qiā)
B.匀称(chèn) 脑髓(suí) 雷霆(tínɡ)
C.拗开(ǎo) 骇人(hái) 穹苍(qiónɡ)
D.筋络(luò) 强劲(jìnɡ) 挑剔(tì)
解析:选A B项,“髓”应读“suǐ”;C项,“骇”应读“hài”;D项,“剔”应读“t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解析:选A A项,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屋脊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B项,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此处应用“繁冗拖沓”。C项,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含贬义。此处可用“青睐有加”。D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此处可用“不绝于耳”。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B.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D.《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解析:选D A项,“若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的规定,应用冒号”的规定是这个选项的迷惑之处,此选项冒号前后的内容不形成总分关系,故冒号宜改为句号。B项,省略号与“等等”重复。C项,应改为:“怎么了,你?”。
4.(2015•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课时跟踪检测(三) 三棵树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怃然(wǔ) 畏葸(xǐ)
喁喁私语(yú) 酩酊大醉(dīnɡ)
B.豆豉(chǐ) 阒寂(qù)
扺掌而谈(zhǐ) 曲径通幽(qū)
C.树脂(zhǐ) 订正(dīnɡ)
一差二错(chā) 拾级而上(shè)
D.诨名(hùn) 窸窣(sū)
相机行事(xiànɡ) 疾风劲草(jìn)
解析:选B A项,“酊”应读“dǐnɡ”;C项,“脂”应读“zhī”,“订”应读“dìnɡ”;D项,“劲”应读“jì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厮打 绩优股 险相环生 目不暇接
B.余晖 耍笔竿 步履蹒跚 真知灼见
C.澜言 圆舞曲 不蔓不枝 芸芸众生
D.糟糕 消声器 嬉笑怒骂 金瓯无缺
解析:选D A项,“相”应为“象”;B项,“竿”应为“杆”;C项,“澜”应为“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军人必须以________的紧迫感去练兵习武,否则,打赢未来战争就是一句空话。
②面对网络购物快速崛起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零售企业电商化转型________。
③在用水量迅猛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却在急剧减少,水资源危机________。
A.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时不我待
B.时不我待 刻不容缓 迫在眉睫
C.刻不容缓 时不我待 迫在眉睫
D.时不我待 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解析:选B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
4.(2015•浙江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出外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的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