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2170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尹宝虎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传统”的。如果我们把“现代文化”理解为是适合于现代工业化与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基础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那么我们依然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已经相当“现代化”,甚至先进性。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华夏子孙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不肖子孙。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民族意识则往往更加强烈,民族命运屡屡浴火再生。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
  儒家思想及其后来的思想发展,包括吸纳融合儒、佛、道等思想而产生的宋明理学,是中国皇权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上的空想或道德上的虚伪,而是深深扎根于普通人的经验理性、极具实践功能的实用理论。
  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天下乱局和人民苦难而提出的政治理想,他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理想曾四处奔波、处处碰壁。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带着理想和道德积极入世,匡计时艰,并为此不断完善个人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这种道德理想曾激励过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普通大众。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和位育”,即思想不走极端,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鼓励差异和矛盾双方和谐共存;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有发展。这种和谐思想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也会是医治当今世界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的良方。
  较之于资本主义的文化,我们可能对一切“封建”的东西更为敏感和反感。但是,如果能够客观地比较和分析中国“封建”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往往可以得出两者各有利弊的结论。而且令人惊叹的是,中国文化的长处恰恰是西方的不足,而中国文化的短处恰是西方的长处,这种东西文化的互补性可以发生在思想、道德、制度、社会、思维等各个层面。我们显然也不应该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来排斥现代的西方文明。如果我们以排斥西方文明来弘扬传统文化,把两者完全对立,则无异于开历史倒车,无异于拒绝工业文明、现代科技和现代市场。因此,只有在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西方文明成果的前提下,我们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够达到最为有利的效果。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现代文化,虽然它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但从某种意义来说,还是具有先进性的。
  B.在中国人眼里,“国”是我们华夏儿女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国”与“家”连在一起,“国”是“家”的扩大。
  C.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的主张虽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这种理想处处碰壁,难以实现,它是针对个体的发展而提出的。
  D.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各有长处和短处,双方既有差异性,也有互补性,而这种互补性可以在思想、道德等多个层面发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很少有人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越是遭遇内忧外患,民族意识则愈加强烈,民族命运屡屡浴火重生。
  B.儒家思想及后来的宋明理学之所以能成为深扎根于普通人的经验理性、极具实践功能的实用理论,得益于它不是一种虚伪的意识。
  C.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的“中和位育”思想不仅在中国具有积极意义,它对当今世界种族、民族和宗教冲突的解决也可发挥重要作用。
  D.我们不能排斥西方文化,不能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队里,否则,我们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就难以达到最为有利的效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上,中国人通过将儒学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得以解决,西方人则要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
  B.中国传统文化希望矛盾双方和谐共存,思想不走极端,不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这些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长处。
  C.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和普通大众曾积极响应儒家的思想,积极入世,不断完善个人人格修养,锻炼个体意志。
  D.在中国“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两者之间,我们对待前者很敏感和反感,对待后者则会迟钝,会充满好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抗战爆发后,丁聪在龚之方的劝说下逃往香港。背井离乡让丁聪无限感慨,他凭栏远眺,看着蔚蓝色的大海,却不知自己的前途在何处,顿觉自己犹如迷途羔羊。丁聪竟在船上巧遇了前往香港的《良友》画报老板余汉生。余汉生邀请丁聪继续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