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3180字。
“鹰隼三朝展羽翼 蛟龙一跃上九天”
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四次摸底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命题人:姜艳娟、王会娜、韩义刚、常雪梅、夏文浩 审题人:焦建华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 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景仰英雄,崇尚英雄,这是人类的一种美好天性。说起中华文明的起源,就会想起尧、舜、 大禹这些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而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造就的英雄,同样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 财富。董存瑞、黄继光、杨靖宇……每当我们怀想起他们的英雄壮举,神圣与崇敬的情感就会油 然而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一种小说为我们认识英雄、解读英雄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它就 是“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也被称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般指建国以来,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批作品,代表作有《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创业史》《林 海雪原》等。这些作品代表了那一时期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
“红色经典”对我国几代人的成长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些作品大多出自亲历者之手, 因为有为历史和英雄“立传”的责任感,作品中许多重要的人物形象,真实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精 神风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精神追求和革命理想,具有很强的感召力。“红色 经典”小说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在汲取我国传统小说艺术方法上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林海雪原》 的作者就借鉴传统通俗小说手法,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以奇制胜,惊险感人又富有生活气 息,让人读来爱不释手。“红色经典”作品出版后备受瞩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作品被改 编成多种文学形式。
但很长时间以来,“红色经典”思想教育在学校渐趋空白,学生学习革命烈士爱国精神和了 解共和国成立史的热情已经不如以前浓烈。同时虽然社会影视改编中出现一股改编红色经典的热 潮和风气,但其内容却与原著出现很大差距,一般都趋向于娱乐性、低俗化。于是,有人提出“红 色经典”改编必须遵循“尊重原著”的原则。如何尊重原著?尊重原著的什么?这又是摆在改编者 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一提到尊重原著,很多人就会把它等同于“还原原著”,即按 照原著的本来面目进行改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所谓的“尊重原著”,决不是唯原著是从,而
是对原著核心精神、思想内涵的忠实继承,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所创新,也应该有所创新。对“红 色经典”自身而言,其核心的思想内涵就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革命理想、积极乐观的浪漫 主义精神。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说:“现在的一些改编者把人性卑微化,认为只有七情六欲才是人 性,英雄的人性就是七情六欲,这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是‘自毁精神长城’。”作为审美意识 的某种反映,并非改编一定不行,而是得把握一个度。红色经典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经典。它 不仅仅具有文学史上的意义,还承载着整整一代人的生命经验,包含着一种质朴的、丰厚的道德 情感。因此,每一次改编,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是一次历史意识、道德信心和生活趣 味的考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把“红色经典”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是历史的必然,也 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表现。《文艺研究》杂志社的陈剑澜认为,“红色经典”改编热持久不衰,一 个原因就是它抓住了当代人的怀旧情绪。虽然这个年代日趋个性化、灵动化,不固守一个或几个 成规,但红色经典中那种爱国精神还是不应遗忘的。我们没有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我们这一代 人的幸运,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仍然存在甚至更加激烈,我们仍需全民一致的爱国精神来保卫自 己的热土,因为国家强大才有个人的荣耀。
(摘编自杨利景《“红色经典”改编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崇敬尧、舜等古代传说中的英雄,同样景仰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造就的英雄人物,这和
人类仰慕英雄、崇尚英雄的美好天性有关。
B.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虽已远去,但“红色经典”为我们缅怀英雄们的壮举提供了可能,“红 色经典”改编热持久不衰的原因是它抓住了当代人的怀旧情绪。
C.“红色经典”一般指自建国以来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批作 品,也被称作“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D.“红色经典”中的代表作不仅代表了一个时期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还承载着一代人
的生命体验,包含着丰厚的道德情感,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和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色经典”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因为这些作品大多出自亲历者之手,其中塑造的重要人
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精神风貌及革命理想等内容。
B.《林海雪原》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以奇制胜,惊险感人,让人读起来爱不释手,是 “红色经典”作品中借鉴通俗小说手法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例子。
C.长时间以来,“红色经典”思想教育在学校的缺失、学生对学习革命烈士爱国精神以及了 解共和国成立史的淡漠,促使社会影视掀起改编“红色经典”的热潮。
D.在改编“红色经典”时,很多人认为尊重原著就是还原原著,按照原著的本来面目进行改 编,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不应被视为改编需遵循的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经典”核心的思想内涵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革命理想、积极乐观的浪漫主义
精神,影视改编的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与此大相径庭。
B.影视作品中表现英雄人物的七情六欲,将英雄的人性卑微化,反映出创作者历史意识的缺 乏、道德信心的不足和生活趣味的低下。
C.改编时,真正的尊重原著应当是在忠实地继承原著核心精神、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即在把
握这个度的情况下,对原著进行创新。
D.今天的时代日趋个性化、灵动化,不再固守一个或几个成规,但面对国家之间竞争依然存 在的现实,我们仍需传承“红色经典”中的爱国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中国首席奥运记者走了
沈楠
新华社体育部前主任、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委员高殿民于 2016 年 11 月 11 日下午在韩国突
发心脏病去世,终年 62 岁。告别的这天,天气阴沉,所有人都沉浸在悲悼与缅怀之中…… 一
新华社在 1983 年筹划设立体育新闻编辑部。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高殿民,作为当时对外部的 英文记者走上了新的轨道。
洛杉矶奥运会开赛第一天,高殿民和摄影记者赶到普拉多射击场。当许海峰扣出最后一发时, 现场已经躁动起来。中国射击队领队张福告诉高殿民,不用等验靶,冠军拿定了。
中国队和华人们开始欢庆。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第一金,也是洛杉矶奥运会首金,那是全世界通 讯社的必争之地。高殿民没有时间咀嚼自己的感受,他必须尽快把这则新闻发布出去。高殿民冲
到射击场的新闻中心,抓起电话打通了新闻中心编辑部。很快,新华社用英文发出了全世界第一 条中国赢得第一块奥运金牌的消息——China won the first Olympic gold medal。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