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3350字。

  柳州市、钦州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说文解字》:“书,箸也。从聿,者声。”《释名•释书契》:“书,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广雅•释言》:“书,记也。”简言之,书者,用笔记事,用笔说话也。记事在先而说话在后。文字之发明首先用于记事,最早记事是“史官”用笔(聿)书于简册,是谓“策书”。《书•顾命》:“太史秉书,御王册命。”此书即记事,记载前事之册书。大册为典。而所谓大册,就是庄子所谓“先王之陈迹”,就是《尚书》所载“典、诰、誓、命、训、谟”之属,《诗经》之“大雅”及“颂”等。《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商代已开始用简记事,或者说我国以简作为书写材料的历史是商代开始的。
  春秋以降,人文发育,精神自觉之后,人们开始用笔说话,用笔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的书由此诞生。孔子师生集团把左史右史们所记“先王之陈迹”编辑(“论”、“次”、“修起”)为“经”,以开化、指导后人。他们把左史即太史所记占筮档案编为《易经》;把右史即内史所记先王之“事”、之“志”、之“行”,分别编为《书经》、《诗经》和《礼经》。孔子等为什么从无数的简册或曰原始记录、原始档案中选择出此四种,进行编辑,进而把它们上升为经典呢?
  原因很简明:《易》旨在追寻生命的由来,探索“性命之理”,“幽(阴)明(阳)之故”,旨在明“天道”,预知天意,以期得到上天的帮忙护佑。故可以把其价值意义概括为“天道可知”。而“《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庄子•天下》),我们了解氏族先王(圣人)之“事”、之“志”、之“行”,就可以启迪智慧,提高修养,像“先王”圣人那样达到生命的理想境界。故可以把其价值意义概括为“圣人能及”。又何以证明天道可知,圣人能及?孔子在“论”、“次”、“修起”三项工作基础上,又做了第四项工作:“作”,作《春秋》。孔子以他所居鲁国的史实为《易》、《书》、《诗》、《礼》四经,即为“天道可知,圣人能及”八字提供事例史证。于是中华原典“五经”——中国最早的书终于诞生。“五经”的诞生是孔子师生集团为中华民族作出的重大贡献。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文化的所有产品均由之产生,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由之逐渐形成。
  经以载道。“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随之,解释“经”的“传”,实践落实“经”的“子”,相继问世。“传”者即《礼记》、《左传》、《公羊》、《谷梁》之类;“子”者即《论语》、《孟子》、《孝经》、《尔雅》之属。而“子”以孔子为首,包括老子、庄子、孟子等先秦诸子,以至汉代董仲舒、淮南子之流,释(佛)子最后参入。于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理论大体系构成了,中国经书的大体系构成了,国学的核心构成了。
  (选自“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序《开化的要津,进步的阶梯》,作者张辛)
  1.以下关于“五经”价值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的价值意义是“天道可知”。编此书,目的是使人们能追寻生命的由来,探索“性命之理”,“幽明之故”,明“天道”,预知天意,以期得到上天的帮忙护佑。
  B.《诗》、《书》、《礼》的价值意义是“圣人能及”。编这些书,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先王之“事”,之“志”,之“行”,从而启迪智慧,提高修养,达到生命的理想境界。
  C.《春秋》的价值意义在于为《易》、《书》、《诗》、《礼》提供史实。编此书,目的是借鲁国的史实来印证《易》、《书》、《诗》、《礼》中所涉及史实的真实性。
  D.“五经”是中华原典,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书。它们的诞生,是对中华民族作出的重大贡献。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文化的所有产品均由之产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多士》中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一语可以说明:我国以简作为书写材料的历史是商代开始的;换句话说,商代已开始用简记事。
  B.孔子师生集团把左史右史们所记“先王之陈迹”编辑为“经”。这里所谓的“先王之陈迹”,包含太史所记的占筮档案和内史所记的先王之“事”、之“志”、之“行”。
  C.《礼记》、《左传》、《公羊》、《谷梁》之类,属于解释“经”的“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之属,属于实践落实“经”的“子”。
  D.以孔子为首,包括老子、庄子、孟子等的先秦诸子,加上其后的董仲舒、淮南子、释(佛)子,一同构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理论大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之发明,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书的诞生。因为文字之发明首先用于记事,若人们尚处于用笔记事阶段,未开始用笔表达思想情感,那就不能说有真正意义上的书。
  B.《诗》、《书》、《礼》的价值意义都是“圣人能及”,在引导人们启迪智慧、提高修养、达到生命的理想境界方面,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并无二致。
  C.秦汉以前的国学典籍,各具功用,分类别,有层次,有条贯,成体系,且呈动态发展态势。国学学者应该把握这一体系,了解这一发展过程。
  D.书在中国诞生的历程充分说明:书是人类的创造,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体现,是精神自觉的产物。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12分)
  在作品中不朽——纪念李伯安先生
  孟会祥
  李伯安先生的画,使我从十几年前看到的第一眼起,就被震撼。这种震撼,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2014年5月2日,我收到好友黄天奇先生的短信,他说,这一天是伯安先生逝世十六周年纪念日。我的心一揪,一种郁结不散的压抑感攫紧了我。
  李伯安先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1944年,是20世纪末一位漠视功名、不求闻达、默默耕耘于国画人物之苑的艺术赤子。他广采博纳,融汇中西,大大地丰富了国画人物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他痴情于北方老农,画风老辣而雄放。
  李伯安讷于言辞,平生不惯世路。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和才华才全部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