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 Word版含答案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井》 Word版含答案.doc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川江号子》 Word版含答案.doc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春》 Word版含答案.doc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天狗》 Word版含答案.doc
【整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一单元《无题》Word版含答案.doc
《川江号子》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能通过意象解读诗歌;
2.培养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的能力;
3.感受生命的律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
二、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正确解读意象;
三、学习难点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
整体感知
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借助于对江上号子的动人的刻写,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全诗共二十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面九行为第一部分,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随后的七行为第二部分,写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最后四行为第三部分,作者发出了几许无奈的感慨。诗的原稿的末尾本来还有几句:“歌声远去了,∕我从沉痛中苏醒,∕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作者后来把它们删去了,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此诗的首行,就以“碎裂人心”将川江号子的撼人魂魄的音色展现了出来;随后两行中的“万丈断崖”和“飞箭般的船”,交代号子的“源地”,凸显了号子的陡峭与迅疾。接下来的三行指明了号子的去向——“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它们在结构上与前三行相同,写到号子的“回声”的“震荡”,里面渗透着悲音,“悬岩”和“漩涡”进一步烘托了号子的旷远与激越。接着的三行,先用“吆喝”“长啸”使号子具体化,然后用一个比喻“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十分形象(“浪潮”和后面的“流来,流来”,恰好与江、号子同时取得了联系)地将号子与生命勾联起来。
这一部分从不同侧面刻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你”的使用,创设了诗人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关系,末了以“向我流来,流来”,将号子的宏大音流引向了“我”。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便自然地转入了“我”的视角。
第二部分连续用四个“我看见”,将“摄像镜头”直接转向号子的发出者——船夫。先是“巨大的木船”映入眼帘,接着目光移向船上的“桨”,最后聚焦于桨边的人。诗人用两个比喻“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来形容木船的急速行驶。很快,“雨点”的意象转化成船夫们“千年的血泪”,诗人的感受也随之升腾:那些“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传达了船夫们充满悲慨的心声。
诗的最后四行(即第三部分),忽然插入“但是几千年来”一句,其中“但是”既表示转折,又承续前面三行的意绪;随后的一个设问句“有谁……”,进一步渲染了川江号子的孤寂与悲慨。
问题探究
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川江号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川江号子”是较为常见的题材,容易写成一种应景的咏物诗。这首诗着眼于作者的内心感受,用力刻画号子和船夫带来的心灵震动。诗中主要有两类意象,一类是听觉意象,如“呼号”“回声”“吆喝”“长啸”,用来描写号子;另一类是视觉意象,如“悬岩”“漩涡”“木船”“桨”“云”“树”“野庙”等,一部分用来直接描写船夫,一部分用来侧面烘托号子。在阅读
……
《井》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简况。
2、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重点)(难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4、理解“井”的象征意义。(重点)
预习案
【自主学习•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5-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5年后历任重庆《大公报》编辑,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教师,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新晚报》电讯翻译,新华社国际部编辑、翻译,山西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通讯社国际部编辑、翻译,译审。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的一首诗《秋》发表之后,因有评论家说该诗朦胧得让人气闷,从此 “朦胧”成为诗坛的专用名词,后演变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
2、杜运燮作品
诗集《诗四十首》(1946)、《晚稻集》(1988)《南音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1993)《杜运燮诗精选一百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译文选》、《九叶集》、《八叶集》(合集),散文集《热带风光》等。《香港回归颂——一个七九老人庆九七》获香港《大公报》与北京《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诗词大赛一等奖。
3.九叶诗派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上海以《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因九位诗人的作品合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而得名,也有人以其发表诗歌作品的刊物而把他们称为“中国新诗派”。
他们的理论观念“新诗现代化”的核心主张是“新诗戏剧化”和“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这些观念指引下,九叶诗人写出了不少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刻画战争灾难后的社会现象、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表达个人心灵震颤和情感
……
《无题》 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和赏析感受本诗“生命的律动”。
2.体会诗歌字里行间及其展现的生命意志背后隐藏着的人格的力量。
3.了解本诗的语言特点和想象思维。
知人论世
邹荻帆(1917-1995),当代诗人和翻译家。湖北天门人。“七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36年发表长篇叙事诗《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著有诗集《青空与林》《雪与村庄》《尘土集》《祖国抒情诗》《木厂》《走向北方》《金塔一样的麦穗》,诗论集《诗的欣赏与创作》,长篇小说《大风歌》等。
整体感知
这首诗通过虚拟一种死后的情景——鲜血随着雪一起融化,流淌在五月的河里,滋润着大地上的树木和小草,而雪后的平原会出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的景象——来表达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本诗的主题是崇高的、悲壮的,这类主题的写作容易流于浮泛、空洞,但这首诗写得坚实有力。
全诗共十五行,没有分节,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头两行是第一个层次,接下来的五行是第二个层次,随后的七行是第三个层次,最后一行是第四个层次。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起句是一个设问句,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也许要问:诗人为什么这样问?“仆倒”“这大风雪”指什么?请留意“这大风雪”里的“这”,指向了当前、眼下,给人以现场感。紧接着这个问句,诗人马上给出回答:“是的,我们将。”十分简介、干脆,以肯定的语气强调了问句中的事实,把“我们将”从前句的疑问,转化成后句的斩钉截铁般的肯定。这是第一层,以虚拟的情景将死亡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这一层为全诗定的调子很高:昂扬、悲壮。
接下来,一个“而”字,既表转折,又是承接,引出的情景延续上二句而来:“温暖的血∕将随着血而融化”,被吸收到“大树的根”“小草的须”“五月的河”里。这是第二层,是对开头二句主题的深化:死亡并不可怕,它会发生转移。
随后的八行,再次用一个“而”字起头,将“雪后的平原”“袒露出来”。那是一个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归于宁静的天地:天青、水绿、鸟飞、鱼游……一派祥和安宁的美丽景致。这是第三层,是对前面主题的延续和深化:烈士用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和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