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6100字。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2005年12月中旬
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甄怀东、邓彤、邓颇、吴明琴 编辑:甄怀东
(考试范围: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项脊轩志》及《语文读本》)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
1、 选出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 )
A.庇荫 荫凉 荫蔽 阴霾 B.论语 沦丧 囫囵 羽扇纶巾
C.渌水 白鹿 渗漉 樯橹 D.浣女 东莞 皖南 豆蔻
2、找出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项( )
A.舞榭歌台 桓墙周庭 瞻顾遗迹 桂影斑驳 扃牖而居
B.訇然中开 列缺霹雳 摧眉折腰 呕哑嘲哳 佃头银篦
C.两朝开济 雕栏玉砌 惊涛拍岸 暮霭沉沉 纤云弄巧
D.晓风残月 银汉迢迢 东船西枋 杜鹃啼血 云霞明灭
3、对下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半壁见海日”中“半壁”指半山腰;“向天横”的“横”,遮断的意思。
B.“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东犬西吠”指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去叫。
C.“比去”是等到离去的时候;“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特指菊花。
D.“故国不堪回首”中“国”指都城;“千堆雪”之浪花。
4、选出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
A.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乐府”体制,自立主题,创作的诗歌称为“新乐府”,如“三吏”“三别”等。
B.唐代称律诗为近体诗,这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C.《梦游天姥吟留别》又题作《梦游天姥山作别东鲁诸公》,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后来留下了“登东山而小鲁”的佳话。
D.“念奴娇”、“沁园春”、“水调歌头”、“天净沙”、“永遇乐”、“蝶恋花”、“浣溪沙”都是词牌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秦观、姜夔;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5、下列对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登高》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对仗工整,无限感慨流诸笔端。其中“百年”“万里”从时空两方面着笔,前后呼应。
B.秦观的《石头城》意寓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登临怀古,选取两个具备动感的情绪化的意象——江潮和江月,表达了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C.《书愤》豪壮之中流露出愤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用具体的形象概括当年的战场生活,这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坚定意志的具体表现,气概豪壮。
D.姜夔的《扬州慢》用典不同于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个重在化用杜牧诗句,另一个重在用事作典。在风格上也大相径庭,但流露出有百般无奈。
6、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凄凄不似向前声”和“其间旦暮闻何物”中加点词都不是古今异义;而“因为长句”和“明年秋”中的加点词,古今含义均不一样。
B.“淮左名都”中“淮左”是淮水东面;“难赋深情”的“赋”是表述的意思。“因自度此曲”里“度”意即创制。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强调的是“四十三年”;“庭/中通南北/为一”的断句是这样的。
D.《项脊轩志》中,作者对母亲是没有印象的,他完全是依赖于他人的叙述才了解一点,其悲苦可想而知。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悲喜交集”,可以从第二段“多可喜,亦多可悲”得到证明。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白居易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的主旨,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对于权贵的蔑视、抗争。
C.《蜀相》核心句子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他入蜀后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D.王维的《山居秋暝》用赋的方法来摹山仿水,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是自然风景图,又是田园生活图。
二、诗词阅读欣赏(共1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
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南楼。
8、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都是抒发______________(2分)
9、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 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 称。③沧 洲:滨水的地方。
10、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_____。(2分)
11、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2、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2分)
A. 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 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 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 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13、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14、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3分)
答:
15、末两句的含意是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