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预言》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预言》.ppt
《预言》教案.doc
《预言》同步练习.doc
共31张。含配套教案,约1690字;同步练习,约2790字。
《预言》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体会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体味诗人高尚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2、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知人论“诗”法。3、提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诗歌需要年轻,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些著名的诗歌往往是诗人年轻时创作的,比如说海子的所有诗歌、陈敬容的《窗》……同样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是作者19岁时创作的,这首诗就是何其芳的《预言》。
2.作者、背景简介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他的诗集《预言》是中国现代融汇传统诗词与西方诗词诗艺最完美的抒情诗集。《预言》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体现了诗人30年代初到抗战前的创作风貌,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诗人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是诗人在梦的轻波里徘徊飘忽而微渺的心灵语言。在静夜里伴着寻梦的心怀细细品嚼着这首《预言》诗,心潮随着诗人的情意起伏波动。读完全诗会让你进入一种湿润的惊喜却又陷入浓浓悲愁的情境。下面且随诗人的情感流向从头欣赏。
二、分析鉴赏
《预言》表达对爱神光临的如梦如幻的激动,以及对爱神无语而去的失落。采用的主要意象是“你”——年轻的神。配合意象丰富多彩。
年轻的神,从诗歌中看,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化身,她的光临令人激动不已,她的消失又令人无比怅然,恍然若失。
作者追求艺术的“镜花水月”,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爱神光临,是一种感觉,作者的倾诉充满激情,是一种梦幻中的细致无比的诉说,这种细致接近于写实的仔细描摹;在恍然如真的甜蜜中,爱神的消逝竟然又如此的无情和决绝,恰如“镜花水月”,荡然无存,只留下“我”的孤独的咏叹和徘徊。
1、品味语言
a. 语言富于音乐美感:
《预言》同步练习
一、文本解读
1.这首诗中“预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预言”出现在首节“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和末节“啊,你终于如预言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通过问句质疑的方式,使“预言”传达了诗歌更为深刻、更具哲学意味的主题。这种抽象的哲思取用了一个幻美的神话故事的外在形式。何其芳在北大读的是哲学专业,但他对于人生终极问题思考的兴趣却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文学形象和诗歌语言的形式做出了独特的、更为诗性与感性的传达,这本身就是他在艺术上的鲜明特征和独特贡献。
2.“年轻的神”是什么的化身与象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预言》中把爱情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这首诗要表达的显然不仅仅是对爱情的留恋,更深一层说,诗人是在通过这一与爱情失之交臂、得而复失的故事,传达一种对于流逝的青春与时间的惆怅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年轻的神”又象征着必将到来又定会离去的青春。终于,青春的足音走近又消失,时间的脚步“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只给他人留下一点点“空寥的回声”。
3.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情感展示。
探究 开篇一句“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立即让你憬悟起来,它道出了诗人常日里守望的孤独,憧憬的寂寥。第三节诗中,“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诗句间透出一股侵人的凄楚。诗人似乎想在恋人面前诉说自己多年苦守的愁闷。“落叶”这一意象在此特别抢眼,让人不禁联想起现实生活中常常遭遇的孤伶与落魄。第四节诗猝然转折。一句“不要前行!”非常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与迫切心理。诗的最后一节明显地又在压抑着情感的激动,由激动冻缩为缓和,然后趋于无奈甚而绝望。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4~5题。
欢 乐[注]
何其芳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
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