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11380字。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题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善读无字书
  楚 奇
  南宋的一个夜晚,在越州山阴陆家宅院的书房里,74岁的南宋诗坛领袖陆游,正以自己一生的读书体验教育自己最小的儿子陆子聿。诗人教子,出口成诗,于是留下了这首至今传诵的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告诉儿子,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浅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躬行实践。这就是古人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
  人获得知识有两条道路,一是实践,一是读书。实践就是行万里路,就是要去读懂社会这本“无字天书”,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求知渠道。司马迁、李白、沈括、徐霞客,数不胜数的先圣先贤都是行万里路而有成就的例子。
  古语有云:书看无字书,话听言外意。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说的都是“无字书”的妙用。尤其是清人张潮关于“无字书”的论说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在《幽梦影》第一四二条写道,“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九十六条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第一八一条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读书是达到了化境的读书,无字之书得于自然,见于心性,这样读书才“能会难通之解”,“可参最上禅机”。张潮的朋友黄交三称赞说:“山老(张潮,字山来)之学,从悟而入,故常有彻天彻地之言。”读书到这份上,当然书便是胸中山水,山水便是胸中之书了。
  然而古往今来,似这般善读“无字书”的毕竟不多,更多的人则以为只读有字之书便可以了,正所谓“读书破万卷”。可惜一些人有字书读了不少,最后却变成一个无所作为的“两脚书橱”。《南史·陆澄传》记载: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更别说理论联系实际了,像陆澄这样死读书读死书,难怪写不出书来。同样是姓陆,陆澄和陆游比起来,在读书的见识上显然有霄壤之别。
  面对世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不无惋惜地说:“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是啊,只知运用有形迹的事物,不懂得领悟无形的神韵,这种庸俗的人又如何能理解音乐和读书的真正乐趣呢?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于“无字书”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字书”就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书本知识如果不与实际结合,终究是浅薄的;必须躬行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书中的知识。
  B.“无字书”就是在“行万里路”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社会知识,要读懂社会这本“无字天书”,实践是唯一的一条求知渠道。
  C.“无字书”就是指书中的“言外之意”,参透了其中的道理,就可以入于化境地读书,得于自然,见于心性。
  D.只有善读“无字书”,才能理解读书的真正乐趣,使书成为“胸中的山水”,使山水成为“胸中的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陆游的诗,是为了借此揭示文章主旨,说明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B.文章第三段借《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指出,“世事”和“人情”都是“无字书”,应该读懂它们,并且达到“洞明”和“练达”的程度。
  C.文章认为,善于读书的人应当把自己所面对的一切都当成书来读,这样才能领会“难通之解”,才能参悟“最上禅机”。
  D.文章第四段列举陆澄的事例,并且说陆澄同陆游有“霄壤之别”,这是作者对读“无字书”的赞赏,对“读书破万卷”的贬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原文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读“有字书”不如读“无字书”,理论和实践相比较,实践的重要性要大得多。
  B.文章认为,善读“无字书”,是读书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这样就不光能理解并运用“有形迹”的事物,而且能领悟“无形迹”的神韵。
  C.文章十分不赞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做法,认为那种人绝对无所作为,只不过是一个“两脚书橱”而已。
  D.本文针对的是当前一些人只知死读书本而不知将其运用到当前实际中的错误做法,号召人们努力到实践中去学习领悟知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伶官传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