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580字。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
答案后,用笔把答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所有试题都要答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赋予文献以生命
刘德杰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学者就有一种情怀——创造思想、担当道义。郑州大学刘志伟教授以发显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为研究使命,以关涉“圣贤”与“英雄”这两大中国核心文化概念关系的研究为统摄,体认、把握中国文化的心灵结构,最后写成《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一书。
此书分为上篇“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创造”、中篇“感‘士’不遇与志‘道’风流”、下篇“《文选》与各体文选论考”。与一般文史论著相比,本书的特点是:有自觉的理论意识,注重对文献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的阐发,发掘意识形态对文化创造的支配作用,于是 赋予“死文献”以“活生命”。
以“大视野”观照“小文献”。中国传统文化本以整体性思维为特色,对中国古代的文史研究追求融通经子、出入文史,以整体视野和融通精神主导研究,将研究对象“还原”到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作整体观照。下篇之《曹操“捉刀”叙事考论》就是以“大视野”看“小文献”的代表之作。《语林》与《世说新语》皆叙“曹操捉刀”之事,不过数十字,但二者存在细微差别。刘志伟以敏锐的学术眼力发现了其间隐藏的文化精义:“《世说新语》对《语林》‘捉刀’条的选择眼光,其实正体现了作者对由‘英雄’崇拜转为文化审美这种魏晋文化思想变化的深刻把握和认知。”各篇之见解,均来自于对特定历史文化时空的整体观照,不仅融通了文史,也“穿越”了古今。
从“细微处”揭示“大意义”。有感于科学主义主导人文学术研究之弊,刘志伟坚持了这样一条研究道路:“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发显中国文化思想精义”。他的研究显现出学术追求的“向上一路”:由偏爱对文史的原初感悟到偏重理论思维,再到强化文献基础与小学功夫训练,再到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阐发中国文化思想精义。该书以思想统领文献,注重学理探寻,善于从文献细微之处揭示文化“大义”。如《边让与〈世说新语·言语〉“范式”》从《世说新语》“言语”门首条“边让见袁阆”这一微小叙事的用意开始,揭示出汉末魏晋“言语”时代的文化精神,进而发显了“言语门”首条叙事的“范式”意义。没有扎实的文献学功夫,没有对士人在文化创造中的历史作用的深切体悟,是难以做到的。
由“主内证”思量“辅外证”。《汉魏六朝文史论衡》提出了“内外证结合而以内证为主”的研究思路,“内证”是指文献本身所能提供的证据,“外证”是指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发掘文献内存的证据,比任何外证都更有说服力,因为“内证”是文献本身“内在理路”的客观展示,是直接证据。如《〈文选集注〉成书众说评议》综合评议了关于《文选集注》成书的各种观点及其论证方法,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直接证据缺失,间接证据有限,各说都无法让人完全信服。”为此,该文比勘了《文选集注》所引李善注、陆善经注、《文选钞》等古注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文本内证”及相关“佐证”的角度提出问题:“刊本中的李注是否曾经参校过《文选集注》或者这一系统的其他抄本?”——这对推进《文选集注》研究乃至《文选》研究不无方法论意义。
《汉魏六朝文史论衡》将坚实的文献考信与鲜活的时代文化结合,使得那些看似无关的“死文献”被赋予了“活生命”,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接续学术元气”“体悟学术生命”。
(《人民日报 》2014年2月4日08 版)
1.下列对“赋予文献以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志伟教授以发显中国思想文化精神为研究使命,统摄研究“圣贤”与“英雄”这
两大中国核心文化概念的关系,体认、把握了中国文化的心灵结构。
B.《边让与〈世说新语·言语〉“范式”》从《世说新语》“言语”门首条“边让见袁阆”
这一微小叙事的用意开始,发显了“言语门”首条叙事的“范式”意义。
C.《汉魏六朝文史论衡》一书体现了自觉的理论意识,注重对文献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的
阐发,发掘意识形态对文化创造的支配作用,从而赋予“死文献”以“活生命”。
D.《汉魏六朝文史论衡》将坚实的文献考信与鲜活的时代文化结合起来,赋予文献以生
命,从而使作者“接续学术元气”“体悟学术生命”。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整体视野和融通精神主导研究,将研究对象“还原”到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作整体
观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性思维的特色。
B.刘志伟以敏锐的学术眼力发现了“曹操捉刀”之事隐藏的文化精义,体现了《世说新
语》作者对由英雄崇拜转为文化审美这种魏晋文化思想变化的深刻把握和认知。
C.刘志伟坚持走“以坚实的文献整理与考据功夫发显中国文化思想精义”的研究道路,
消除了科学主义主导人文学术研究的弊端。
D.《〈文选集注〉成书众说评议》以“内外证结合而以内证为主”的研究思路,从“文本
内证”及相关“佐证”的角度提出了有着方法论意义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人学者就有一种创造思想、担当道义的情怀,郑州大学刘志伟教授正是有这种
情怀的文人学者。
B.以“大视野”观照“小文献”,从“细微处”揭示“大意义”以及由“主内证”思量“辅
外证”,是《汉魏六朝文史论衡》这部书体现出的研究文献的做法。
C.“内证”是文献本身“内在理路”的客观展示,是直接证据。因此,发掘文献内存的
证据,比任何外证都更有说服力。
D.他的研究显现出学术追求的“向上一路”,即以思想统领文献,注重学理探寻,善于
从文献细微之处揭示文化“大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思想有光,人才有光
谢湘
2016年1月13日,百岁老人周有光迎来了他111岁的生日。几天之前,媒体在上海和北京以“走向世界,走向文明”主题座谈会的形式提前为周老庆生。语言学家、上海《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发言中表示了遗憾:“语言在周老面前显得匮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