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8200字。
长郡中学2006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试卷
语 文
命题人: 易小平 印道红
[ 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22题,满分150分,时量150 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语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缱绻(juǎn) 蛊惑(gǔ) 窸窣飘零(sū) 精雕细镂 (lòu)
B.僭称(jiàn) 伫立(zhù) 溘然长逝(hè) 蹉跎岁月(cuō)
C.赧然(nǎn) 赊酒(shē) 清风夜唳(lì) 野有饿殍(piǎo)
D.嗜杀(shì) 稗官(pí) 妍媸毕露(chī) 独存孤迥(jiǒ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琤。浣沙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暄闹着归来,渔人分开荷叶摇舟远去。
B. 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就会从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得到某种难以言传的慰籍和快乐。
C. 阿Q便要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D.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拔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此
表达内心的感动。
3.下列句子标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乌龟是愿意用精致的竹箱装着,用丝绸的巾饰覆盖着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
B.屋子的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引人瞩目的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 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 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
D.生命在于体验。说也不信,生活中的痛苦(只要这种痛苦是真挚的,善良的),一俟到了回忆中,往往也会觉得它有淡淡的甜美,化成深沉的诗。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人类离不开幻想,然而,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 广泛流传。
②那风雨不蚀的记忆,实在是人性一种 的表现,那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冲力,就像春天来了,种子破土发芽不可抗拒一样。
③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 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
④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 了
A.不宜 根深蒂固 进而 一笔勾销
B.不宜 根深叶茂 进而 一笔抹煞
C.不易 根深蒂固 从而 一笔勾销
D.不易 根深叶茂 从而 一笔抹煞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父亲一边跺着脚,一边挥动着手杖和报纸,要把格里高尔赶回他的房间去,他百般努力也无济于事,况且他们之间根本无法沟通。
B.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里,就是层出不穷的警句,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警句。渊博与睿智,二者缺一,那就不是钱钟书了。
C.同时,作为一代伟人,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D.教材改革也不能走得太急,把一些时尚却不健康的元素直接嫁接,如“呕像”、“霉女”、“MM”等一些不符合规范的网络语言。
6.选出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 ,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A. 大约怕惊走了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
B. 大约怕惊走了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那么做
C. 他没有这么做,大约怕惊走了游荡试探在鱼钩边的鱼
D. 他没有那么做,大约怕惊走了游荡试探在鱼钩边的鱼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由感官向心灵开拓,审美对象便由形象转向意象,由目接之景转为神遇之景,诗境便由“物境”转为“意境”。在创作上,追求表现审美主体心灵感受的“韵味”,通过超视听的心灵(或称“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如陆龟蒙《白莲》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醉时”,就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韵味,诗人借此表达芳洁自赏而又寂寞凄清的心境,这首诗打动人的魅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