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广东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
广东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01.doc
广东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02.doc
广东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03.doc
广东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04.doc
广东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05.doc
广东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06.doc
广东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07.doc
广东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08.doc
广东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09.doc
广东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10.doc

  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一)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圈养/终成眷属     堤坝/提心吊胆     作祟/崇山峻岭
  B.鸟瞰/不堪一击     玷污/拈轻怕重     模仿/装模作样
  C.禅让/潺潺流水     评估/怙恶不悛     搪塞/敷衍塞责
  D.媲美/鞭辟入里     龃龉/咀嚼品味     看守/看家本领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从药家鑫到李昌奎案,再到现在引发民间热议的吴英案,最近,废除死刑这一原本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法律命题,开始在普通民众层面引起了争议。如果说几年前,废除死刑的观点还被人道路以目的话,那么近几年来,“少杀、慎杀”的观点已陆续成为各地法院在实践中遵循的原则,也在民众层面被逐步接受,不再被视为天方夜谭。
  A.热议       B.遥不可及       C.道路以目       D.天方夜谭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代表们认为,政府只有不断改善民生,社会才能真正保持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B.苹果是一家充满了乔布斯基因的公司,虽然也是一家完整的IT公司,并不会因为乔布斯的离开而轰然倒下,人亡政息不适应苹果。
  C.林书豪在短短的时间里,连续掀起了篮球场上的传奇,在对阵猛龙的比赛当中得到27分,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成为了他的狂热粉丝。
  D.3月4日,李长春来到广东代表团住地看望出席“两会”的广东代表,希望广东吸取小悦悦事件的教训,在学雷锋活动中走在全国前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①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属性。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A.②⑤③⑥①④               B.⑤②①④③⑥
  C.②⑤①③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白沙①逸事
  屈大均(清)
  ①白沙先生尝戴玉台巾,扶青玉杖,插花帽檐,往来山水之间,风流潇洒,油然自得。身在万物之中,而心出万物之外,斯乃造化之徒。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窥者,所谓古之狂者非耶。王青萝云:
  ……
  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二)
  第Ⅰ卷(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胄(zhòu)    犒劳(ɡào)    川流不息   金榜提名
  B. 捭阖(bǎi)    商贾(gǔ)      受益匪浅  重蹈覆辙
  C. 长铗(jiá)     债券(juàn)     披沙捡金   呕心沥血
  D. 愀然(qiǎo)   戛然(ɡá)      钟罄齐鸣   谈笑风生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 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       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会到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       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了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 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       。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   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亚洲四强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但战平了日本,还历史性地终结了盘桓32年之久的“恐韩症”。
  B.尽管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有效防治,但仍有一些人对乙肝谈虎色变,使得大批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难。
  C.成都叫停“奥数”等用来规范办学的举措,曾引起过广泛争议,如今终于尘埃落定,得到了有效实施。
  D.“两会”上,大家认为无关现实痛痒的议案应该少提,把难能可贵的时间让位给老百姓最关注的议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形成危害的物种。
  B.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造成的。
  C.近年来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目前正在加快高铁设备的出口规模。
  D. 美韩展开大型联合军事演习,朝鲜对此反应强烈,这使朝鲜半岛甚至整个东北亚的军事、政治形势日趋紧张,世界和平前景堪忧。
  5.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均选自《左传》。
  B.《战国策》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经西汉刘向整理,属国别体。
  C. 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我们学过他的作品《背影》、《荷花淀》等。
  D. 《国语》以“国”为目,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部分史实,属国别体史书。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 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 “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
  ……
  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三)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粘连(zhān)    兴奋(xīng)   不着边际(zháo)     风尘仆仆(pǔ)
  B.煞尾(shā)     恫吓(hè)     徇私舞弊(xùn)      怵目惊心(chù) 
  C.骁勇(xiāo)    磕绊(pàn)    四处走穴(xuè)      扪心自问(mén)
  D.夹克 (jiá)      痉挛(jìng)    亲密无间(jiàn)     踽踽独行(y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2012年贺岁大片《龙门飞甲》3D效果突出,现场感极强,片中人物打出的飞镖,常常会让观众情不自禁地躲来躲去。
  B.在油气、电力、移动通信等公共服务行业,大型国企的垄断地位根深蒂固,为企业利益不惜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C.入世十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也许并不是显得那么泾渭分明,但它在改变国人观念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D.自从甘肃校车出事后,全国范围内校车事件就像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样地发生,规范校车运营,已刻不容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泰坦尼克号失事100周年纪念日,全球多个地方举行相关纪念活动,其中包括重走泰坦尼克号当年航线的巴尔莫罗尔号邮轮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地点举行的纪念仪式。
  B.瑞典国王因自己开车上下班饱受赞誉,而曾花15 欧元乘坐廉价航班探亲的西班牙王后更被视为欧洲王室节俭的榜样。
  C.据中新网10 月6 日报道,苹果公司的前任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已经去世,并在其官方网站登出讣告。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索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据统计,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       ,    。    。     ,     。直到今天,其负面影响还时隐时现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①人的本性被压抑、人们的创造活力被压制
  ②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江河日下
  ③在世界重要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
  ④那是一个儒家正统思想逐步走向制度化的时代
  ⑤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0.4%
  A. ③⑤④①②                             B. ④①③⑤②
  C. ③⑤②④①                             D. ④③⑤②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
  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四)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l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甄选/箴言    聒噪/恬淡    干劲/强劲
  B.缄默/信笺    谄媚/胡诌    屏障/屏除
  C.掠影/虐待    舐犊/胼胝    稽查/稽首
  D.花蕾/擂鼓    校正/比较    装载/记载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事
  网络谣言滋生于阴暗的环境,是经不起真相的照射的。因此,及时公布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名毁,急不可待。当然,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真相成了“孤家寡人”,甚至真相与谣言相杂,混淆视听。因此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
  A.滋生    B.急不可待    C.以讹传讹    D混淆视听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朝鲜前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使朝韩关系走向的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B.在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电影《艺术家》尽管与预期相比只囊括了其中五项大奖,人们还是对其抱以极大的赞誉。
  C.姚明退役,又有林书豪崛起,有西方记者大胆预言,林书豪有可能取代姚明,成为亚裔球员在NBA赛场上新的榜样。
  D.2012年初,亚欧大陆普遍出现极寒天气,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北极涛动出现明显转折,致使极地冷空气向南扩散而造成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A.④①⑤③②      B.③④②⑤①      C.①③⑤④②      D.④①③⑤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
  ……
  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五)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宋两代文学复古的异同
  唐宋两代都进行了文学复古运动,但唐代的复古止限于文,宋代的复古兼及于诗;唐代的复古是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代的复古是复唐代之古。无论唐代的复三代两汉之古或宋代的复唐代之古,在当时都是一面大的旗帜。在这旗帜下进行的,不止是复古运动,更重要的还有革新运动:唐代的革新运动是在针对着魏晋以迄唐代的骈文,宋代的革新斗争是在针对着晚唐以迄宋初的时文。他们一面复古,一面革新,再加上时代不同,表现的对象不同,所以结果是唐代的文章并不全同于三代两汉而完成了唐代独特的风格,宋代的诗文也不全同于唐代而完成了宋代独特的风格。
  唐代的复古运动成于韩愈,韩愈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则所复之古当然是三代两汉。他反对骈文,倡作古文是人所共知的,但找不到反对律诗的言论;所作虽以“古诗”为多,但“律诗”也有八十首。他推崇李杜,李主张复古,杜兼取古律。和韩愈同时的元稹指出杜诗的特长是:“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少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正是就律诗而言。韩愈的复古源于独孤及,独孤及对于诗却称道沈佺期宋之问的:“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说是:“绿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这实质就是赞扬沈宋的完成律诗。可见唐代的复古止是文的以古代骈,诗则并不一定以古代律,相反的还提倡律诗。
  宋代的复古运动始于柳开,中间经过王禹偁诸人的努力,到欧阳修总集大成。柳开初名肩愈,字绍先,意思是肩韩愈,绍柳宗元。王禹偁赠朱严云:“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云:“学者当至是而止尔。”可见他们都是在复韩、柳、李、杜之古,也就是在复唐代之古。自然他们也进而复三代两汉之古,如柳肩愈的更名开,字孟涂,据他自己说,就是因为“既肩既绍”之文,又“大探六经之旨,已而有包括杨孟之心”,“意谓将开古圣贤之道于时”,“为必开之为其涂矣”。但复三代两汉之古既是在“既肩既绍”之后,知也是由唐代引导。
  韩柳之古是文,李杜之古是诗。欧阳作苏氏文集序云:“子美(舜钦)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可见他们的复古不止在“古文”,还在“古歌诗”。欧阳修统名苏穆所作为“古歌诗”,检苏学士(舜钦)文集,则标为“古诗”者九十六首,标为“律诗”者一百一十六首,这就是因为对古体而言,后者为“律诗”,对“时文”而言,则后者也是“古歌诗”。
  南宋刘克庄竹溪诗集序云:“本朝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有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少者千篇,多至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后人论诗者也都指出“唐人以诗为诗,主性情;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尽管清人叶燮曾在原诗卷四有反驳。这一则是由于诗的本身有了转变,二则也由于另外又有了主性情的新文体,就是词。元人刘祁在《归潜志》就说过了:“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在长短句,今之诗则俗间俚曲也。”既然唐以前的诗在诗,主性情,所以就与文章分道扬镳;既然宋代的诗在词,诗本身转于主议论,所以就与文章合流发展。
  (选自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两代都进行过文学复古运动,不同的是,唐代的复古多表现在对“文”的复古,
  而宋代则既有对文的复古,也有对诗的复古。
  B.唐代、宋代的复古运动有其相同之处,即这两次复古运动都不仅仅是在简单地复古,
  而且还有创新,也是一次革新运动。
  C.唐代的文学复古运动是摒弃魏晋直到唐代的骈文,复三代两汉之古;宋代的文学复
  古运动则是晚唐到宋初的时文,复唐代之古。
  D.唐代的革新运动与宋代的革新运动虽时代不同、对象不同,但这两次革新运动都取
  ……
  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六)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妥帖/请帖       悭吝/匪我愆期        默契/提纲挈领
  B.瓦砾/闪烁       翌日/苦心孤诣        饶恕/分外妖娆
  C.倜傥/倘若       拊掌/感人肺腑        贮藏/自出机杼
  D.刹车/刹那       笙箫/莘莘学子        蔓延/顺蔓摸瓜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剪彩     绊脚石       罄竹难书    苍海一粟
  B.盅惑     和氏璧       门可落雀    繁文缛节
  C.梗概     跑龙套       夙遭闵凶    仓皇北顾
  D.涅槃     雨霖铃       红襟翠袖    计日程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次公务员考试笔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和招聘岗位必须的专业知识,形式为闭卷,满分为100分。
  B.中介机构人士认为,目前的限贷政策可能导致二手房卖房业主可能拿到房款的时间会更晚、更长。但一些炒房客仍然钻空子冒险购买第三套房,可谓是狡兔三窟。
  C.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出,便在社会中激起“千层浪”,而莫言自己则认为没想到受到了不虞之誉。
  D.目前我国经济趋稳的基础尚不牢固,一些不确定因素还可能带来新的冲击,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高考分批次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制造了本科率、一本率这类功利的高考概念,也导致基础教育完全围绕以高考为目标展开教育教学。
  B.钓鱼岛争端,使日本不但政治陷入混乱,更是冲击着日本脆弱的经济形势,之前日本公然叫嚣“日企撤离,崩盘的将是中国”,但是日本财务省最新的统计数据让这一谎言不攻自破。
  C.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无山东户籍的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D.新落成的高铁车站的配套设施较以前的普通车站有了明显改善,高清大屏幕24小时不间断地提醒旅客警惕防骗防盗。
  5.下列关于有关文学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成熟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仁”的思想统率全书。
  B.《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他杀吕伯奢,杀杨修,杀华佗,杀粮官,为人虚伪,奸诈多疑。
  C.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D.《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雨果的代表作品。它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体现了“美丑对照”的原则。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相较于传统纸质书籍,电子书终端存储量大,轻便易携。一张小小的存储卡可以存放数万本图书,既节省空间,又节约纸张。有的终端还可以随时随地无线上网,即时下载最新出版的
  ……
  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七)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荣膺/赝品    占卜/哺乳期  寻思/循名责实
  B.殇逝/滥觞  儒雅/孺子牛  款识/博闻强识
  C.忐忑/袒露  赶场/干细胞  寂寥/眼花缭乱
  D.超擢/着想  睥睨/庇护所  哮喘/惟妙惟肖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信笺  落寞  综合征  毁家抒难
  B.坐阵  吹拂  策源地  器宇轩昂
  C.怄气  浏览  蜂窝煤  扶正祛邪
  D.瞭望  寒暄  口头蝉  优哉游哉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当大多数人在用钱计算生活的时候,“乐价比”则       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是否物超所值。
  ②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他对军队有着一种本能的难以割舍的       ,部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总让他魂牵梦萦,继而流淌于笔端。
  ③为了倾听和触摸沙漠,我把我全部的感官都打开到了       ,因此我听到了不可能再听到的天籁,看见了不可能再见到的纯净的颜色。
  A.提议 情节 极限    B.提倡 情结 极致
  C.提议 情节 极致    D.提倡 情结 极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据悉,“泉城美食节”将于本月底举行,消息一经披露,“美食家”们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地赶到济南,意欲大快朵颐。
  B.“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
  C.哈尔滨大桥垮塌、山东威海居民楼爆炸、济青高速淄博段特大车祸……一个个悲剧如影随形。人们不禁要问:安全监督部门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D.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一穷二白,连一辆自行车都是奢侈品,但现在不同了,家用轿车满街跑,由此我们感受到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面对央视记者“你幸福吗?”的随机采访,有人直言不讳“我幸福!”,有人则调侃道“我姓曾!”,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与追捧。
  B.深圳南山区前海学校在每班特设两个心理情报员,搜集同学的心理,定期向老师汇报,以便老师及时掌控学生心理动态。
  C.在文学发展的路途上,人们会越来越感觉到,不同文体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融汇与交织的趋势越来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D.统计中心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储蓄在2012年前三季度中,用于住房与教育的比例高达65.7%,远高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
  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八)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瑕疵/龇牙      饮恨/营利        滞纳金/栉风沐雨
  B.悄然/愀然      痉挛/劲敌        八宝粥/胡诌八扯
  C.噱头/矍铄      堙没/殷红        歼灭/草菅人命
  D.伺候/肆意      纤夫/翩跹        庇护权/刚愎自用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通牒   挖墙角   仗义执言   骨骾在喉,不吐不快
  B.吊消   百叶窗   察言观色   明枪易躲,暗剑难防
  C.博弈   座右铭   铩羽而归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D.枉费   股份制   改弦更章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自去年12月以来,全国铁路公安机关开展冬季严打       ,严厉打击货盗、割盗、拆盗等严重危及行车安全的犯罪活动。
  (2)日前,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华人春节海外奢侈品消费数据监控报告,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消费       达7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点。
  (3)食品是人们生活       的产品,食品安全关乎百姓身体健康,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任何时候都容不得半点疏忽和懈怠。
  A.整治  累积    必须        B.整顿   累计   必须
  C.整顿  累积    必需        D.整治   累计   必需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奥运会期间,观众和游客都扎堆在伦敦市东区的奥运场馆群观赛和旅游,伦敦市中区和西区持续低迷的客流量和不景气的生意,让商家和业主不置可否。
  B.今年中秋月虽然在上午11点达到最圆,但夜晚时分的明月依然珠圆玉润,人们观月赏月,皎洁的银辉洒满夜空,为到来的“两节”送来温馨的祝福。
  C.在中网四分之一决赛中,彭帅并没有像赛前某些人所担心的那样放水,而是和李娜展开了一场紧锣密鼓的对抗,这场比赛堪称本赛季激动人心的巅峰对决。
  D.面对疯狂失控的中国楼市,决策者们已不宜再首鼠两端,应以矫枉必须过正的姿态,采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彻底消除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行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针对日本右翼人员再次进入我国钓鱼岛领海的非法行为,由中国海监50、15、26、27船组成的中国海监巡航编队 10月3日继续进入我钓鱼岛领海内进行维权巡航。
  B.“蛟龙”号潜海成功,对于完善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C.穿行于景德镇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看到的是中国气派的陶瓷文化元素,就连一家路边小吃店天花板上垂吊着的串串吊灯灯筒,也是雅致剔透的青花薄胎瓷。
  D.从2011年10月开始,全国工商系统为期9个月开展了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侵权和假冒伪劣突出问题,立案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9.07万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颠覆传统的读书方式——移动阅读
  《2011年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人共进行了9亿分钟(相当于17个世纪)、6亿次移动阅读。上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其次人们也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
  ……
  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九)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笺注/缘悭一面     闾阎/伛偻提携    一溜烟/遛了一趟
  B.瑰丽 / 皈依       戏谑 / 头皮屑     揶揄 / 向隅而泣
  C. 导向/倒立          晕血/晕头转向      辟邪/开天辟地
  D. 韬略/叨扰          骁勇/肖像权        坎坷/不落窠白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莫言的长篇力作《丰乳肥臀》,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以汪洋姿肆的笔触对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描绘。
  B.湖州喜来登的指环型形状,可谓国际首创、中国唯一。主体建筑充分利用了太湖良好的水资源,将水的动、静之美相结合,完美体现出国际化设计理念,建成后还将申报世界十大著名建筑。
  C.最近有消息说,美国和日本将在今后数月共同检视它们的防卫合作指针,从而揭示了一个几乎不加演饰的秘密:华盛顿在东中国海的问题上支持东京。
  D.时至今日,“酒鬼酒事件”浮出水面,而中国酒业协会当日下午更在官网发表申明称,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大中,“人民”一词出现频度之高,着眼民生的话题之多,都昭示了日后施政的重要方向。
  B. 快餐式的生活把人们的生存能力降低,快餐式的阅读致使人们精神匮乏,因 此,回归传统阅读,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远离精神沙化。
  C.来到西湖孤山西泠印社,拾级而上,登四照阁,选一临窗座位,泡一杯龙井,凭窗眺望,湖中景物历历在目。
  D.山西的煤老板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其中很多人开豪车,住豪宅,一饭千金,却很少把钱用于公用事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1999~2011年间,我国造林6643.3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B.“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句中国传统白话,形象地点出了当前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既是忧患,更是承诺。
  C.尽管有CBA历史上最大牌的外援麦蒂的加入,青岛双星队还是遭遇了
  ……
  珠海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考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十)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1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境  与  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文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叫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文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
  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延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木,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是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足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干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  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丈化随笔•诗学篇一一意与境》,有删改)
  1.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以使读者沉醉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2.对文中材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干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3.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言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由象生”,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衰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在诗歌本身所创造的和读者所想像的时空之中。
  D.借鉴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困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题。
  唐瑾,字附璘。性温恭,有器量,博涉经史,雅好属文。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伟,年十七,周文闻其名,乃贻永书曰:“闻公有二子,曰陵、曰瑾,陵从横多武略,瑾雍容富文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