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80字。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的部分文言词的意义。
  2.理解课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六国破灭的具体原因。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文言字词和理解作者的结构。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思想。
  教学课件:二课时
  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字词句,理会六国灭亡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关于文体。(比较)本文与《过秦论》一样,都是史论。(猜题)《六国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两文论古都是为了讽今,本文的目的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要一味苟安,而要奋起抗御外侮。借古讽今,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当政者进谏的常用方法。
  2.关于作者(教参)
  相传年27时发奋读书。应进士等皆不中,欧阳修得其文22篇,荐于宰相,受秘书省校书郎。
  二、整体感知
  听朗读,校正字词,找出疑难字、词、句
  三、疏通字词句,理会六国灭亡原因
  1.学生默读课文,互相质疑问难,归纳知识,再集体提出疑问,归纳整理:(课件展示)
  ①古今异义
  其实  它的实际数目: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今义:实际上
  祖父  祖辈父辈,祖先。如:思厥先祖父。今义,父之父
  智力  智谋和势力。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至于  到了……的地步。至于颠覆,理固亦然。今:表示另提某事。
  故事  旧事,前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今:一种适于讲述的富于吸引力的事体。
  ②词类活用:
  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击退)
  ③重点字词
  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秦之所大欲(所字结构,可译为“最想得到的”)
  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
  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