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4000字。

  2016年12月16日  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人教必修4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可见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了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识记文化常识,功夫在平时
  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此类题目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考生可采取课内常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在作答时,一定要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与选项进行认真核对,发现其中不正确之处;二要结合对原文具体内容的理解,发现其中不正确之处。就做题而言,比较快捷的方法是利用排除法答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刘颂字子雅,广陵人,世为名族。颂少能辨物理,为时人所称。察孝廉,举秀才,皆不就。文帝辟为相府掾,奉使于蜀。时蜀新平,人饥土荒,颂表求振贷,不待报而行,由是除名。
  武帝践阼,拜尚书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讼。累迁中书侍郎。咸宁中,诏颂与散骑郎白褒巡抚荆、扬,以奉使称旨,转黄门郎。迁议郎,守廷尉。时尚书令史扈寅非罪下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