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20540字。

  2017届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车市进入“金九银十”,希望在产品和服务上      ,拉动需求。各大网站为您采集了各地最新热车降价行情,供您参考。
  ②从“引资”到“选资”,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我国双向投资开启更加平衡、      的新航程,奏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的“共赢曲”。
  ③未来,国有企业应发挥这个优势,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和合作,带动基建、研发、材料等多个领域形成     的格局。
  A.齐头并进    双管齐下    并驾齐驱
  B.双管齐下    并驾齐驱    齐头并进
  C.双管齐下    齐头并进    并驾齐驱
  D.并驾齐驱    双管齐下    齐头并进
  2.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截止2015年11月21日,《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上映首日以3220万的单日票房,问鼎单日票房。
  B.《第一财经日报》独家获悉,来自权威调查部门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报告已经上递到中央决策层,该报告提出了立即放开全面二孩政策。
  C.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D.据悉,我国现在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除非洲外,大多数国家都是在60岁——65岁,这说明我国的平均退休年龄与多数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线城市逐步收紧城市人口扩张的趋势,又存在生活成本高、居住压力大、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而二三线城市正在迅猛发展,所以    。
  A.“北上广深”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心
  B.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心,“北上广深”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
  C.90后大学毕业生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
  D.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4.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B.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C.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
  D.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
  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
  C.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
  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
  6.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