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题,约22570字。
重庆十一中2017高三11月月考--语文(解析版)
一、选择题
1.根据你对《金版教程》上11月月考考查范围词语版块的积累,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组是( )
①小周经常把吃剩的饭菜直接倒入洗手盆,导致寝室下水道堵塞并发出刺鼻的异味。室友们都被他气得脸色半青半黄,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②我们都知道词语、文常以及名句的有效积累对语文素养的提升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记忆容量太大,内容太难又让我们望而却步。其实,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我们过程上的用心与坚持,所谓日计不足 岁计有余就是这个道理。
③在此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中继卫星系统不孚众望,为太空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有效的运行段数据。
④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局面出现。
⑤虽然现在许多大学生通过考研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但在工作招聘时,许多单位又往往要求应聘者能提供他们的本科院校所颁发的学力证书。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纪委宣传部推出的八集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表明了中央在反腐败问题上依然保持严肃的态度,这有力地回应了国内外一部分人对反腐败可持续性提出的质疑。
B.10月28日,中国教育科学院院长田慧生在北京大学举行的“2016年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上表示国家正在全面修订高中教材,将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纳入教材。这一调整的初衷是让学生能与新高考方案全面对接有意义。
C.2016年全国成人高考进一步明确制卷、命题、保管、运送、分发等关键岗位操作规范,加强全面排查,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
D.在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来自11个国家及地区的13个行业组织和国际机构、300多名国际机器人领域知名学者,围绕“共创共享共赢 开启智能时代”主题探讨了机器人发展趋势。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化交融与文明对话中包容的智慧
刘长乐
有人说,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文明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将越来越深刻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怎样通过对话消弭人类的隔阂?这时,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包容进入了人们的视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重新走向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时,社会形态也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开放、开明。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开放应是中国文化必然呈现的一种状态。从唐僧西天取经到郑和下西洋,从接受佛教到接纳遣唐使,传统中国曾有着对外开放包容的恢弘气度,而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学生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潮和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大潮,更显示了中国知识阶层在工业化、现代化方面的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寻求真理与复兴的不懈努力,显示了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强烈愿望。
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所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为主体的文化。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儒家创始人孔子作为鲁文化的代表,与齐文化的代表晏婴是有矛盾的,在齐鲁“夹谷之会”还曾发生过公开的争执,但孔子并不因此而排斥齐文化,他在整理《五经》时,并不因为《诗经》中的齐文化内容而删掉齐诗,这正是他胸怀宽广的体现。孔子被后世誉为“集大成者,其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
中国古代研究者“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仁出发,亦可肯定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圆满和谐。“和而不同”的模式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相当宽厚的容忍性。中国文化在观念和价值上对21世纪人类所能提供的有意义的东西,也许就是“以仁为体,以和为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开明的中国更加渴望与世界对话。中国在传统文化精粹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希望参与到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希望在文明的对话中找到和谐,找到中国未来文明发展的坐标。世界应该感觉到了中国人对于文明对话的自信和迫切。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最终将使东西方文化彼此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社会进步的路径,也将是殊途同归,长安罗马,大道相通。用平等铺路,无差别尊重。与人为善,尊重个性,交换立场,平等众生——那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那就是多赢共和的结局,也就是包容智慧的体现。
(有删改)
3.下列对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儒家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注重对其他各派思想的吸收融合,但这种多元开放并不意味着儒学就具有包容性。
B.郑和下西洋、接纳遣唐使、洋务运动以及百年来大规模的留学潮,都显示出中国学习世界、融合世界的包容心态。
C.包容是一种浸透着宗教精神的东方价值观,它能为解决“文明的冲突”、消弭人类的隔阂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D.“和而不同”在强调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是一种富有中国智慧的古老理念。
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究其历史文化根源,具有必然性,是中国愿意融合世界、包容世界的反映。
B.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促成了中国文化的连贯发展,维系了中国文化脉络的绵延不绝,哺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C. 开放的中国之所以渴望与世界对话,并拥有相当的自信心,是因为它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包容的智慧。
D.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这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张多元开放,并进而形成了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点。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文化理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且使其兼收并蓄,绵延不绝 。
B.中国古人倡导“仁”的观念,亦是对“和”的肯定,体现了一种包容精神,它对人类在2l世纪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C.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并没有删掉其中的齐诗,是因为他对儒学以外的文化传统采取了积极的继承和吸收的态度。
D.东西方文化最终的相互融合,有赖于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多元化走势,也依靠平等、尊重求同存异等包容的智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