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750字。

  苏教版语文选修《红楼梦选读》红楼品鉴《黛玉葬花》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简明扼要,但内涵却很丰富。现在人们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命”指五十岁,“耳顺”指六十岁,便是由《为政》中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理想人格成长过程的话语而来。
  B.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借用骑士小说的体裁,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达到讽刺骑士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目的,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C.外国小说《桥边的老人》《安东诺夫卡苹果》《素芭》《在桥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作者分别是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蒲宁、泰戈尔、伯尔、马尔克斯,其中,泰戈尔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D.《红楼梦》充满诗情画意,既表现在黛玉葬花、宝钗卧石等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例如黛玉纤弱清丽的倩影、幽怨含情的眉眼、哀婉缠绵的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静谧高雅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中,独具一种“风流态度”。
  答案:D
  解析:【分析】应为湘云卧石。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绘画等艺术手法,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既表现在宝黛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等众多优美场景的构思中,也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例如林黛玉         的倩影、         的眉眼、         的低泣,以及她所住的那个         的潇湘馆,使她在群芳云集的大观园中,独具一种“风流态度”。
  A、静谧高雅    幽怨含情    哀婉缠绵    纤细清丽
  B、静谧高雅    哀婉缠绵    幽怨含情    纤细清丽
  C、纤弱清丽    幽怨含情    哀婉缠绵    静谧高雅
  D、纤细清丽    哀婉缠绵    幽怨含情    静谧高雅
  答案:C
  解析:【分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词词义。可运用排除法,“静谧高雅”中,“静谧”指环境安静,“高雅”指格调高雅,在本题中只能修饰潇湘馆,排除AB;“幽怨含情”指含幽怨之情,可联想到“眉目含情”,故只能修饰“眉眼”,可排除BD,可得出本题选C;然后将“纤细清丽”代入“倩影”处,“哀婉缠绵”代入“哭泣”处,合理。
  【点评】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黛玉见风吹残红飘落满地,不禁勾起身世飘零的孤独伤感,遂惜花而葬。这反映了黛玉因对宝玉一往情深而不为宝玉理解的苦恼。
  B.《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在纪念双十节时大发感慨:“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这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的深刻反思。
  C.《家》中的觉民面对家族的婚姻安排,在反对无效后逃婚,最后迫使高老太爷在临死前做出让步。这说明他讲究反抗策略,更重视行动后的效果。
  D.《老人与海》中老人看到星鲨时,像“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手,钉进木头时而不由自主发出的声音吧”,极富象征意味,暗示基督精神的死亡,表达了对现实的悲观情绪。
  答案:A
  解析:【分析】 A.黛玉葬花并非因对宝玉一往情深。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骚体”也叫“楚辞体”,是以屈原的《离骚》等作品为代表的一种诗体。这类作品篇幅较长,形式自由,多用语助词“兮”字。内容上多揭露楚国黑暗腐朽的现实,可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
  B.有一天,林黛玉敲怡红院的门找贾宝玉,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黛玉受到严重挫伤,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膝,眼睛含泪,好似木雕泥塑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