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15100字。
嘉定区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子曰: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
(2)“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出自白居易《涧底松》;而早在汉代,左思《咏史》就以“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他对金、张豪门是这样评价的:“ , 。”
(3)钱锺书在《宋诗选注》里说:“他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鹤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钱锺书说的宋代诗人是 ,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有写梦的名句: 。
2.按要求选择。(5分)
(1)《兰亭集序》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写春景,下列不属于写春景的诗句是( )。(2分)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呈张水部十八员外》)
B.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C.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元]赵孟頫《绝句》)
D.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
(2)下面的横线上应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从夏朝算起,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史有四千多年。但是对文化古籍的全面整理,只能从孔子算起。在孔子所构建的儒家文化里,重思想义理的阐发,轻名物技艺的研究。对名物技艺的研究,对具体专业技术的研究,甚至采取一种鄙视的态度。我常作如是想,宋代以后,中国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导致全面的社会迟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A.可能就是我们的祖先太重空疏义理的阐发而偏废实学。
B.也许就是我们的祖先太重实学而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
C.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太重义理的阐发而偏废技术实学?
D.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太重实学而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8题。(16分)
礼制国家的形成
①汉朝被称为“礼制国家”,荀子的礼治论对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②司马迁《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汉朝建立后第五年,由于国家的创立者刘邦本身并非出身自王公贵族阶级,年轻时没有机会参与任何战国国家或秦朝的朝廷仪式,又因嫌厌繁琐的法规,刚成立的汉朝在皇帝出席的场合,也缺乏适当的国家仪礼。再加上汉朝的诸侯、廷臣,大多数都以战功出身,他们也不知该如何在朝廷内举动进退。因此,每逢朝廷群臣聚会,他们常出现“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丑态。
③刘邦越来越厌恶朝廷的无秩序状态,此时原为秦臣,后来投降刘邦的儒者叔孙通,察觉到刘邦受不了这样的状态,遂建议刘邦:以长乐宫落成的纪念仪式为机会,建立严格的朝廷礼仪。刘邦答应了。于是,叔孙通在他一百多位门人之外,还征求鲁国三十位儒生,为刘邦准备一场壮观又严肃的礼仪。到了当天,在整场礼仪进行的严肃气氛中,“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一些仍然闹事的大臣立刻被御史拉走离场。如此,诸臣“竟朝置酒,无敢谨哗失礼者”。
④典礼结束之后,刘邦在喜悦之际不禁喊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邦原来痛恨儒者,然而此次机会却完全改变了刘邦对儒学的看法。 ,借着此次机会,刘邦完全体会到能否建立“礼制”,将会是稳固汉朝皇权之关键。此时也注定了汉朝儒学“国教化”的命运。“礼制国家”的蓝图并非叔孙通发明的。
⑤那么,这个蓝图的制作人又是谁呢?
⑥从叔孙通的时代过了七八十年,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他阐述统治天下的八种纲要。这八种大纲按顺序分别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礼”被安排为其首,显然便代表在司马迁的脑海里,“礼”就是汉朝之存续与建立最需要的一种原理。甚至如其开头所宣扬,认为“礼”为“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的“美德”,“礼”不但是每个人个体生存的最高规范,同时也是将秩序与安宁带给整体生物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理。这应该是司马迁将“礼”列为八纲之首的原因。
⑦在司马迁的思考中,“礼”具体的功能是什么呢?《史记》“八书”的“礼书”,首段赞扬“礼”的重要,第二段叙述礼制从战国时期到现在(即汉武帝)的整个过程。接着,以剩下三分之二的篇幅,说明“礼”的意义与内容,而这部分的论述竟几乎都可在《荀子》中找到。事实上,在没有直接摘录《荀子》的前面三分之一的内容中,若我们考虑第二段所叙的,从秦朝到汉朝历代皇帝间礼制的演变是荀子逝世之后发生的事,再扣除整篇前后有一些司马迁本人对“礼”的重要性发的感叹,司马迁关于“礼”功用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依《荀子》的内容写成。如果《史记•礼书》中的内容能代表汉朝礼制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可以进而推论: 。
⑧由于汉朝逐步引进礼制,后来的王朝也仿效汉制,故礼制奠定了中国社会和国家运作方式的基础,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不仅如此,荀子礼治论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的框架视野,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这让“礼”的重要性不因汉朝的消失而减缩,反而让中国知识分子透过不同的礼制论重新表述“礼”的重要性。只是荀子在此方面的莫大贡献被逐渐遗忘了。
3.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
4.第③段叙述叔孙通的建议及落实情形,对此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刘邦意识到秩序对统治的重要,因而采纳了叔孙通的建议。
B.前朝儒生叔孙通深通国家仪礼,帮助刘邦初步确立了礼制。
C.叔孙通用仪式规范群臣的进退举止,进而规范其社会行为。
D.庄严典礼震慑了饮酒争功的群臣,全面阻止了他们的叛乱。
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确切地说 B.退一步说 C.也就是说 D.总的来说
6.第⑦段末尾“推论”的内容是 。(2分)
7.对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收束全文,强调荀子礼治思想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深远影响。
B.感叹荀子礼治论方面贡献被人遗忘,呼唤建立现代礼制社会。
C.呼应首段,突出荀子礼治论对汉代建立“礼制国家”的意义。
D.统摄前文,得出荀子礼治论具有超越国家和时代作用的结论。
8.分析本文各部分间的关系。(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5分)
最初教我写作的老师 王鼎钧
一 □□□□□□□□
①回想起来,我并非王荆石老师的好学生。那时,人人称赞我的作文好,王老师却说不然。那时我们爱写抒情的散文,所抒之情,为一种没有来由的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