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100字。

  上海市各区2017年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一
  宝山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①长期以来,中国流行的几乎所有法学理论教科书都把法律上的“义务”解释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加给法律主体的负担和不利。这种对“义务”做出的负价值定位是武断的,因为根据自然法学传统,法律上的义务并不能由国家随意规定,而是源自于自然法的义务,即源于道德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的法律义务是远比“权利”重要得多的正价值概念。
  ②与“义务”一语准确对应的概念是“应当”。“应当”是一个表达精神现象的用语,是指社会群体对某种行为的看法——正确的且必须的。当社会群体用“应当”这一概念把某主体同某行为具体联系起来时,就意味着,该主体负有作(或不作)某行为的义务。义务就是主体作(或不作)某行为的应当性。
  ③“应当”并不是社会群体随意的看法,而是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一个人在外地听说自己的爷爷生病了,他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应当回去照顾爷爷!”这里的“应当”完全产生于主体自我良心的内省式要求。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自我良心自发地产生这种原始的义务要求。但是,如果某A比较另类,在听说爷爷生病之后毫无反应、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与其相处的群体其他成员就会告诉他:“你应当回去照顾爷爷!”群体成员对A提出的“应当”,就是赋予A一项义务。社会群体成员们之所以对A提出这种要求,是因为,该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从自我经历的爷爷生病时的良心感受出发认为:回去照顾爷爷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
  ④人类社会实践中,在国家这种组织出现之前很久,社会群体成员就通过对一个一个行为的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由于社会群体成员绝大多数人的良心、理性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以至相似,                 ,                                    ,即能形成基本共识。譬如,对于杀人行为、盗窃行为,人们一致认为“不应当作”;对于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行为,人们一致认为“应当作”,等等。人们用语言将这些共同判断表述出来,就形成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口口相传的道德规则:不应当杀人,不应当盗窃,应当赡养老人,应当抚养孩子,等等。人类社会通过道德规则向社会每一个个体成员提出道德义务要求,使每个个体成员负有道德义务。
  ⑤人类社会的道德规则包括4个不同层次的规则:禁止损他类规则;倡导利他类规则;劝导自善类规则;引导入圣类规则。其中以不应当杀人、不应当放火、不应当抢劫等规则为主要内容的禁止损他类规则最为重要,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道德底线规则。这类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道德义务是必须履行的。履行这类义务是维系人类最低限度文明、保持社会最低限度秩序的要求。换句话说,没有对这类义务的履行,人类就会处于丛林状态。所以说,义务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
  ⑥道德规则自身并不具有保证规则赋予的义务得到履行的手段,以致一旦有人违反上述底线道德规则赋予的义务,道德规则自身并无有效应对手段。为了确保人们履行底线道德规则赋予每一个体的义务,人们将道德底线规则加以强化、改造:在底线道德的每一具体义务性规则之后附加针对违反义务的制裁规则,并由一定的社会权威机构对这些制裁规定加以执行,这就使道德底线规则演变为法律规则。
  ⑦人类超越野蛮状态跨入文明门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引导。人类在进入文明状态之前相当长时间内就形成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在国家组织形成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国家作为执行制裁的权威机构,其适用的仍然是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的习惯法。只是在国家适用习惯法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由国家组织将习惯法成文化的做法,以致最初的成文法主要源自于习惯法,其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源自于道德底线规则。
  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耕文明时代法律规则的义务规定部分主要来自于底线道德义务规则,但是,由于农耕文明各国普遍实行全权君主制度,君主拥有立法权,这使君主代表的国家立法很容易在法律中混入大量的不合理、不适当的义务设定。从农耕文明国家立法到商工文明国家立法都存在大量的国家片面强加给民众的限制。我们把这种国家武力基础上的强制视为“伪义务”。我们不能把“伪义务”视为义务本体,不能因伪义务的存在而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
  3.第①段加点字“负”在文中是指                                            (2分)
  4.第③段假设了爷爷生病是否应当回去照顾的事例,对其用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对某种行为所持的“正确的且必要的”的看法。
  B.阐明“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依据自身的良心体验形成的对外界行为的看法。
  C.阐明“义务”是社会群体成员基于自己的良心感受向某主体提出的“应当”。
  D.阐明社会群体成员向某主体提出“应当”是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和“义务”。
  5.依据本文,对“义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义务不应是国家单方面的限制。
  B.义务是社会群体行为的“应当性”。
  C.法律上的义务源自于道德义务。
  D.道德义务基于道德规则的要求。
  6.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④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此,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B.所以,社会群体成员们各自做出的对各种行为的基本评价基本是一致的。
  C.所以,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D.因此,社会群体成员能通过行为评价形成规定道德义务的道德规则。
  7.⑥⑦两段论述了法律规则形成的(   )(填入两个字)、形成的机制和形成后的(   )(填入两个字)。(3分)
  8.本文论证了“法律义务是正价值概念”这一观点,请分析其论证层次。(4分)
  3. (2分)  负担和不利
  4. (2分)  D
  5. (3分) B  B错误,应该是“个体行为”或“某主体行为”的应当性。A见第一段和最后一段;C见第一段;D见第四段。
  6.(3分) B  关联词语的连贯;内容的连贯。
  7.(3分)  原因(“目的”为“宽”,“原因”准确) 作用(意义)
  1处2分,2处3分。
  8.(4分)  答案示例  (1)首段提出论点。(2)二三(2、3)两段论述了“义务”的最初源头——社会群体成员的良心(感受或体验);(3)四到七段(4—7段)论述了道德规则、道德义务、法律义务依次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在社会良心的基础上形成道德规则、在道德规则的基础上形成道德义务、在道德义务的基础上形成法律义务),(4)说明义务使人类跨入文明的门槛、是人类文明维系之根。(5)最后一段指出国家武力基础上的伪义务(不是源于义务本体)不能否定义务的真正价值,是对议论的补充。(6)由根源到发展,论证逐层深入;全面而辩证。(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长宁(金山、青浦)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