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18份
新题型01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01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A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02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B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03 古代诗歌阅读 (A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04 古代诗歌阅读 (B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05 小说阅读 (A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06 小说阅读 (B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07 小说阅读 (C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08 散文阅读 (A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09 散文阅读 (B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1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A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1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B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12 人物传记阅读 (A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13 人物传记阅读 (B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通关演练14 新闻、访谈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新题型02 古代诗歌阅读-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新题型03 文学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新题型04 实用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Word版含解析.doc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家书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家书寄寓着历史、亲情、文学、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而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B.我们决不能做纸上谈兵的赵括、夸夸其谈的马谡,伟大事业不是喊破嗓子说出来的,没有一锄一犁的耕耘,再美好的愿景,终究也是空中楼阁。
C.孔子说自己“信而好古”,毕生热爱古代文化,而三月不知肉味就出自于他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的故事。
D.设置“第三卫生间”,是为了解决女儿协助年迈不便的老父、儿子协助步履蹒跚的母亲、爸爸协助年幼胆小的女儿等难以启齿的如厕问题。
E.在诗词间徜徉,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星罗棋布的中国人文景观,恰恰是因为有了历史与人文的熏染,才在百阕千词中,焕发出诗性的力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寂寞空庭春欲晚》中,新生代人气演员张彬彬饰演的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深情如许、温润如玉,更有着芝兰玉树的风姿气度。
B.深思熟虑之后,粟裕还是认为不过江,在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为好,但他又怕自己的“一孔之见”干扰了中央军委的决心,没有上报。
C.目前国内的净水器企业有3000多家,但是持有卫生部相关批文的净水器企业仅1200家左右,这导致市场上净水器的价格和质量良莠不齐。
D.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中,雄浑大度的颜体字是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相维系;张旭、怀素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与他们性情旷达相对应。
E.只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才硕果仅存地成为那个无论是物质抑或精神都极为贫瘠的时代中熠熠生辉、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麟凤龟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B.年轻人毕竟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对于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C.对于什么时候去珠海广场参加公益劳动,班长、团支书、劳动委员说法不一,令全班无所适从。
D.“韩国总统朴瑾惠上任仅仅138天便被弹劾下台”成了韩国乃至全世界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E.一时间,漫天的沙尘暴把什么都遮没了,别说远处,就连眼前的电线杆都躲得无影无踪。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每个赛季开始前,各家俱乐部都需经过预算审核,确保球员的工资不超出球会承受能力,以保证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寅吃卯粮的情况基本杜绝。
B.他挥舞着手臂,一边走向教练席,一边口中振振有词,接着气哄哄地坐在了板凳上。这一刻,我们看见了一个暴怒的穆里尼奥。
C.我是做西餐的,英文还可以,但和身边的全球顶尖人才和总部的美国人比还是差太多了,每次和总部沟通写邮件时我都胆战心惊,生怕言不及义。
D.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北京房价在两年内首次出现了下降。但室如悬磬的小屋动辄还是几百万。
E.中国从来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既然川普给面子,那中国也会投桃报李。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
A.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B.范冰冰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扮演的武媚娘栩栩如生,演得真绝了。
C.爷爷退休后,除了做家务、上老年大学之外,还能抽空写字画画,跳迪斯科,生活真是丰富多彩。
D.只见他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不消片刻,一篇佳作便展现在大家面前。只是文不加点,难以断句。
E.每一名中学生都应遵守中学的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的全部课程,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学生。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曾几何时看起来困难重重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如今为何走得这么顺畅呢?记者首先从投资者那里寻找到部分答案。
B.电影中因“方利”是一个蠢头蠢脑整天不学无术又身材臃肿的纨绔子弟而被人送绰号“方大脑袋”。
……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地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地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池上早秋①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①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E.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6.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
A.里约奥运会前夕,巴西治安状况却是差强人意。近期,巴西盗抢案件频发,已发生多起中国公民遭盗窃、持枪抢劫事件。
B.嘉陵摩托曾是中国工业制造的神话,曾用30多年的时间,秣马厉兵,将一个单一的兵工厂打造为国家级大型企业,促成中国成为摩托车第一大消费国。
C.歹徒黔驴技穷,只好掏出藏在身上的匕首,朝追上来的警察狠狠地扎去。但警察手脚利落,几下就将歹徒掀翻在地。
D.对于河北衡水中学的学生来说,考前宵衣旰食、埋头读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要搏得一个光明的未来,必须付出努力。
E.当地时间周三晚,中国长征七号火箭重新进入大气层,刚好经过加利福尼亚附近,美国人着实吓了一跳。有些人粤犬吠雪,甚至怀疑这些火球是飞机解体。
【参考答案】CE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林风眠:一卷20世纪艺术百科全书
郭 珊
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19岁赴欧游学,曾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校长,也是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他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如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等。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抗战的滔天洪流,“文革”的牢狱之灾,远走香江的韬光晦迹,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林风眠见证了百年来民族文化所遭受的困厄与磨难、“中西融合”所历经的波折与流衍。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能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同乡挚友林文铮曾用“痛苦”一词来概括林风眠毕生创作的基调。林风眠的艺术具有一种“罕见的苦味”(许江语),发源于命运开篇一抹寒凉的底色——幼年时,母亲与人私奔未果,险被宗法私刑处死,后被卖到他乡,再无音讯。他因此大病一场,卧床半年,变得沉默寡言。
1919年底,林风眠赴法勤工俭学。在欧6年,林风眠游学于法、德,曾先后投师于法国第戎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柯尔蒙工作室。
1924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林风眠的作品引起轰动,尤其是高2米、长4.5米的油画巨作《摸索》。当时中国《艺术评论》的报道称,“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从荷马、耶稣到托尔斯泰、歌德,“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皆有摸索奥秘之深意”。这幅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的作品,据说只用一天时间一气呵成。
1926年,在蔡元培的提携之下,未满26岁的他被聘为北京艺专校长。两年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的首任校长。执掌中国南北两大美术阵营的十年时间里,林风眠在中国艺坛一举成为众所仰望的风云人物,一度被称作“艺术界的胡适之”。在主持校政上,他抱定“为中国艺术界打开一条血路”的决心,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在北京,他力排众议,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又大胆将裸体艺术引入教学;在杭州,他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毫不避讳地延请与己观点针锋相对、强调国画独立性的潘天寿任教,颇具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的风范。在社会活动中,他更矢志以“我入地狱”之精神,将美术作为开启民智、移风易俗的利器。他撰文、作画怒斥政治腐败,在白色恐怖下掩护进步学生;他发起、组织了以“艺术社会化”为宗旨的北京艺术大会,主办西湖博览会艺术馆;1928年,他在杭州牵头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发出了“集中全国艺术界之新力量”“促成新时代艺术之实现”的豪迈新声。
抗战爆发后,经历迁徙、并校、学潮和辞职等一系列风波,林风眠将妻儿安置于上海,辗转浙、赣、湘、云贵及香港、越南,避居重庆,从少年得志、才彦环绕的艺专校长猝然跌入残山剩水、乡野民丛,由此迎来了一生由显转隐的分水岭。林风眠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不喜欢“照相式刻板与平俗”,理由是“在艺术的价值上是微细的”。他将精力集中于宣纸彩墨创作,偏爱风景、花鸟、仕女、苗疆与戏曲人物等“小众”题材;在技法与材质上,他打破油画、水粉、国画等边界,探索方形构图、瓷绘笔线、空间糅合、光线透视、色墨层叠等形式构成,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
1977年,林风眠在叶剑英家族的帮助下被批准出国探亲,赴巴西探望阔别20年的妻女,此后移居香港。客居香港的10多年间,林风眠先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成功举办个展。1991年7月,林风眠突发心脏病入院,绝笔之作是应邀为“傅雷纪念音乐会”题字。一个月之后,一代宗师长眠香江。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香港,林风眠听闻有爱国华侨愿意捐款在其杭州故居建纪念馆,他婉言谢绝,表示愿将资助之经费,用于培养青年深造。有人建议将款项命名为“林风眠奖学金”,他说:“那就应该从我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钱来,不能占个空名。”
②许江用细腻的文字为林风眠描绘了一幅《永恒的肖像》:“鼻梁之上立着圆拱顶一般的隆光引着你潜入他的内心。”“这眼中有火,而双唇却又似冰一样的沉默。”林风眠仿佛知道“那悲惨而恢宏的命运的意义”,“他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的时代和人间”。
1.下列对林风眠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风眠拒绝“照相式刻板与平俗”的写实主义,因为它们的艺术价值微小。
B.林风眠将精力集中于宣纸彩墨创作,偏爱“小众”题材,体现了他非功利主义的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