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3510字。

  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二语文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创作中的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重提“中和美学”,是因为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的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
  “中和之美”有利于抑制当下中国文学的某些偏颇。当下文坛,无论是文学观念上的陈陈相因,还是创作意图上与商业文化的亦步亦趋,都要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自我撕裂的感官本能以及疯狂诡奇的文本格调来实现,这明显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以“中和美学”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在叙事的奔放与理性的约束间获取某种平衡,能规范和治理文学创作中失之节制的欲望写作与个人化倾向,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要尽量处于平衡、和
  谐、圆融的状态中,这是“中和之美”的基本要求。
  B.今天,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经历的大多也不是生死抉择,时代也不会有悲欢
  离合,“和风细雨”是生活的主旋律。
  C.“中和美学”切近我们今天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
  世态,就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D.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最深处的“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
  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以刺激性和消费性为本质特征的文艺创作,虽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
  书写来获得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的。
  B.贯穿着“中和美学”的思想,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符合国人的
  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的文学是不沉于时间渊薮的。
  C.当下文坛,一些与商业文化亦步亦趋的创作,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王忠诚院士:当个好医生不容易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碰巧国家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
  “人脑就像豆腐一样,很软,一捏就坏了。里面集中了人体20%的血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