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土地的誓言》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素材 (5份打包)
8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7课 土地的誓言》课件(1).ppt
8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7课 土地的誓言》课件(2).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7课 土地的誓言》教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7课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7课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doc
7土地的誓言
课题 土地的誓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熟悉歌曲《松花江上》。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主要作品有《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有改动。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的胸膛燃烧着的挚痛的思念越来越热烈,于是他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誓死让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读准字音 挚痛(zhì) 泛滥(fàn làn) 呻吟(yín) 嗥鸣(háo)
谰语(lán) 怪诞(dàn) 亘古(ɡèn) 蚱蜢(měnɡ)
镐头(ɡǎo) 碾(niǎn) 辘辘(lù) 污秽(huì)
辨清字形 亘(ɡèn)亘古 诞(dàn)诞生
恒(hénɡ)永恒 涎(xián)垂涎
……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土地的誓言》。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多媒体应用、教学程序几方面谈谈教学这篇文章的看法。
一.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的主题都是爱国爱家,《土地的誓言》是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作者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写景物,运用呼告、变换人称的表达方法,直抒胸臆,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到底的时代强音。据此,制订下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多媒体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10年之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东北人民仍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满怀思乡爱国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由于现在的学生没有家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这方面的情感领悟能力不强,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品析抒情方式,揣摩诸如“炽痛”“埋葬”“呻吟”等词语和“土地的誓言”的深层含义。
二.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运用“悲情导读、动情诵读、真情品读、激情创读”等读书方法。通过导读,将学生带进“抗战”岁月;通过诵读,感知作者深沉感情;通过品读,推敲重点段落、词句的意义和作用;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