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素材 (6份打包)
1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课件(1).ppt
1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朗读).wmv
1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课件(2).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反思.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说课稿.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doc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必须及时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结合我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谈谈我对前面教学片断的看法。
我认为要上好新课标下的一堂语文课,首先要摆正学生、教师二者之间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
1.摆正学生的位置。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体验,努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有获得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透彻,才真正能读懂文本。
2.摆正教师的位置。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其政”首先是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和谐的阅读气氛。其次是协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制定阅读策略等。再次是交流,对于学生的疑惑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切记不可以自己的讲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为此,在前文的教学片断中,我极力办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引导学生自己去直接面对文本。如片断开始部分,普通的阿长却让鲁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长买来的就是一部书,却让儿时的鲁迅如此欣喜感受动,两个矛盾情境的设置就是为引导学生去透过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蕴。再如,片断中两处想象的设计,似有添足之嫌,却形象地使学生感悟出了长妈妈的热心和爱心。
其次,对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对文本的处理要
……
9 阿长与《山海经》
课题 阿长与《山海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惶急、诘问、渴慕、疏懒、震悚”等词语。
2.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体会语句的深层含意,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刻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鲁迅在广州重新编订,改名为《朝花夕拾》,共十篇,本文是第二篇。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对鲁迅幼小的心灵影响很大,所以鲁迅对她的印象很深,晚年专门写了此文来追忆她。
读准字音 骇(hài) 掳(lǔ) 孤孀(shuānɡ) 惶急(huánɡ)
诘问(jié) 疮疤(chuānɡ bā) 渴慕(mù) 粗拙(zhuō)
霹雳(pī lì) 陆玑(jī) 惧惮(dàn) 憎恶(zēnɡ)
懿(yì) 辟头(pī) 悚(sǒn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