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题,约13980字。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检测(2017.05.28)
语文 Ⅰ 试题
(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组卷人:郑艳 审核人:李仁甫 签印人:李仁甫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命题人:董学忠 陆玉军)
1.下列词语中,最能概括横线后面一段文字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透过许多国外专家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努力和行动得到了外部的认可和赞誉。在新常态下,虽然也面临不少困难,但中国坚决不以邻为壑,而是采取负责任的大国态度,积极作为,断腕改革,以非凡的勇气正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待周边国家,以“亲诚惠容”之态度,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之原则,寻找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新常态下,中国崛起的进程会继续,也会为世界和平与稳定、繁荣与发展注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A.脚踏实地 登高望远 B.谦恭诚善 恒必有果
C.睦邻友好 与人为善 D.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1.参考答案:B(本段话三层意思:一是当下中国新常态内政外交,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肯定。二是中国将继续不遗余力的做好国内改革工作,同时还最大诚意、善意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三是强调中国崛起的进程将对世界带来更多利益。所以,重点突出一个“坚持到底,才能有更多收获”的道理,故选B。A强调“既要实干,又要有远见”不够具体,C只是强调“善”,D项只强调对外政策。本段摘自《 人民文摘 》(2015年第4期《中国崛起释放发展正能量》)
2.下面是某报记者采访杨绛先生时的对话。根据有关内容,提问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记者:您出生于1911年,1917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但您的作品,不论是四十年代写的喜剧,还是后来写的《洗澡》《干校六记》等,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代文学”的气息。请问杨先生,
杨绛: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使用的是政府统一颁定的文白参杂的课本,课外阅读进步的报章杂志作品,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不过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背负过去的包袱太重。
A.您觉得您的作品这种遗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B.您觉得您的作品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
C.您的经历和个性对您后来的写作有怎样的影响?
D.新文学革命对您的写作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2.参考答案:B(记者所问重点:杨绛先生的作品为什么与现代文学气息存在一定距离。“但,不论,还是,却”等关联词可确定。A项记者没有认为杨绛先生这种创作风格是遗憾。C项记者提问的对象是杨绛先生的作品,而不是作家的经历和个性。D杨绛先生回答问题时重在谈自己的作品和时代氛围存在“普通人眼里的差距”原因。)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3分)
A.“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初夏时节,天气渐渐暖了起来,鸟儿们鸣叫得更欢快了,晴光照水,绿蘋流转,好一派盎然生机。
B.“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远处的建筑、河流全部隐没在月下白茫茫的雾气中,纯白缥缈,朦胧神秘,令人心旷神怡。
C.“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骀荡春风中携友人到郊外踏青,但见周遭十余里尽是如天堂地毯般铺向远方的绿油油荠麦,让人好不喜爱。
D.“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招待来客时,因家境清贫、所居僻远,盘中食物味道单一,所饮也只是隔年酿造的陈酒,对此他心中深感歉意。
3.参考答案:选D(A项不是初夏,是早春。诗见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B项是凄清迷茫之景,是作者秦观贬谪郴州后感伤低沉情绪的体现。词见秦观《踏莎行》。C项“过春风十里”指经过扬州先前繁华的街道,“尽荠麦青青”写的是扬州遭受兵乱后荒凉感伤之景。词见姜夔《扬州慢》。D项见唐杜甫《客至》。)
4.为下列对联撰写一条横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左宗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