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31张,教案约2800+960字。
《包身工》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资料窗】
作者介绍
1、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作品很多,著名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吆喝(yāo he) 相称(chèn) 呵欠(hē qian) 虐待(nūè)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
……
《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
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 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
2 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 1 )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